三.摸索出反帝同盟统一战线,摧生了三三体制
1931年后,面对各种武装力量政治成分复杂而革命力量又比较薄弱的客观形势,刘志丹、习仲勋认为,游击队不能到处树敌,不能使自己陷于孤立。对于民团应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能团结就团结,能使其中立就使其中立,只打击顽固的。
1.欢迎愿意革命的民团
民团班长王占奎,出身贫苦家庭,14岁起给地主扛长工,备受剥削和凌辱。民团训练残酷,百般虐待,壮丁不堪忍受。1935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王占奎带领暴动队伍来到陕北红军经常活动的游击区,受到了红军的热情欢迎,被收编入红二十六军三团四连,王占奎任连长。唐青山,是个江湖武夫出身,在西华池结交义士侠客,曾多次表示愿意接受改编,经过多次考验,刘志丹接收了他的民团,任命他为四营营长。
2.联系倾向革命的民团
典型的例子就是争取沙秉彦。沙秉彦原是个佃农,因生活所迫逃荒来到马栏,聚集穷哥们,劫打富户,占山为王。后被宜君县民团收编,沙秉彦被委任为中队长,长期驻守在马栏街。经边区特委和政府派人反复谈话,耐心说服,沙秉彦最终接受了我们党提出的三点要求:不反对共产党,不反对红军,不干涉共产党工作人员的行动。此后,沙秉彦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
3.争取可能中立的民团
典型的事例就是劝阻国民党地方民团徐文德。1933年,徐文德带领正宁县民团一个中队驻防刘家店,对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开展工作十分不利。刘志丹、习仲勋派人去做徐文德的转化工作,双方达成协议互不侵犯,没有发生冲突。后来,徐文德自动脱离民团经商去了。另一个事例就是说服刘希坤。刘希坤当时是正宁县山河镇民团的团总,刘志丹、习仲勋派刘希坤的表亲郭廷藩去做工作,其反动情绪大大减弱了,最终辞去团总职务去彬县行医了。
4.消灭与我为敌的民团
“对极端反动的民团则坚决消灭,如黄毓麟、赵老五,梁保定等”。对一时不明白我党政策的国民党内开明人士、老知识分子,习仲勋十分尊重他们,首先向他们讲道理。当他们知道共产党人是为国为民有大志的人,都点头称赞:“上面把你们说成是反贼,我也以为你们是草莽英雄,胡闹哩。你们原来都是治世英才。”后来一些群众中有威信的知识分子参加了革命,大家说:“共产党本领真大,人们都愿意跟他们走。”这样,力量就越来越大,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9月,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意味着政权不再仅仅归属于工农,而应归属于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党派。1939年1月,习仲勋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员;5月兼任新正县县长,继续坚持陕北苏区的民主政治和统战政策,以其优异的工作成绩和成功的统战经验引起中央的高度观注。1940年初,“三三制”正式由中央提出,毛泽东对这一经验非常重视,给予高度肯定并做了进一步阐述。此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等对“三三制”政策进一步予以总结和完善,并被推广到其他抗日根据地,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种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壮大了抗日力量。为我党取得了民族救亡和自身强大的双重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越过世纪的大墙,随着对延安精神的进一步研究,大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了刘志丹和习仲勋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刘志丹和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群众路线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府宝库,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