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当地村民讲当年的革命故事
清明节前夕,6名曾在邢台浆水生活战斗过的抗大学员子女,和朋友一同来到抗大旧址,重走革命路,再温抗大情。
向纪念碑敬献鲜花,参观抗大陈列馆
此次一行共8人,来自北京,其中6名为抗大子女,另两名分别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随行采访摄制人员。
昨日上午,他们来到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纪念碑前,庄严的将鲜花敬献给革命先烈,并围绕纪念碑走了一圈,感受先烈的精神。抗大学员子女说,在这里能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伟大。
随后一行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他们看到了父辈曾经在艰苦岁月中,所用的器具,并看到了许多老照片。
他们激动地对着照片指指点点:“看这张是不是像你的父亲。”“那时候他们原来是这样生活的。”“这张好像是我朋友的父亲”……一行人边参观、边回忆,寻找着父辈们当年的身影。
寻找父辈足迹,希望更多人寻根
抗大学员子女郑晓中,今年66岁,是一名老师。她这次带来一份资料,是其父郑汉浩在文革时期所书写的个人资料,上面有其一生详尽的叙述。“我父亲曾从许多城市,辗转来到这里求学。他曾躲过飞机轰炸,也曾在困难时期将棉衣卖掉。在抗大的日子里,他和同学们同睡一个炕,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说着,郑老师流下了眼泪。
“我们都愿意来,寻找父亲走过的足迹。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根。”郑老师说。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抗大,让更多人来这里寻根。她将父亲的资料赠送给抗大纪念馆,因其详尽的资料,有利于寻找更多曾经的学员。
另一名抗大学员子女苏北,今年62岁。在父母去世后,他便和姐姐寻找父母曾经的足迹,已寻找了3年。“我们想知道当年父亲为什么投笔从戎,为什么有那样的革命精神。”他说。今年是抗大成立80周年,也是长征80周年,他来到这里,感受到这里有一份血缘,感受到了亲情的存在。“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说。
昨日下午,一行人参观了浆水村抗大政治部旧址,以及父辈们曾经的工作场所。“我父亲原来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给我拍一张。”郑晓中老师说。其他人也用手机拍下父辈工作过的房间,并在老房子前合影留念。
随后他们前往英谈村,英谈村也是抗大的一部分。这里是当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一行8人,听当地村民讲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想象着父辈革命时的情景。
谈及此行的目的,郑晓中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沿着父辈的革命足迹,重温革命历史,继承父辈精神,让更多后人了解抗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