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峰说:“这次我们两家一起行动,要完成几件事。一是救下我们游击队员的头颅,二是杀掉叛徒,三是要消灭敌人留在城里的那个排!”随后进行了分工,并派人下山探听消息。
根据探来的消息,李锡峰、杨刚和魏首领进一步详细研究了行动方案,决定第二天傍晚下山,直插县城,磨子潭的人马消灭城楼值守的敌军哨兵,救出游击队兄弟们的首级,红军游击队负责消灭大院里那一个排的国民党军,活捉叛徒。
由于情况探得清楚,行动布置得周密,半夜行动非常顺利。城楼上的两个敌人哨兵抱着枪在打瞌睡,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抹了脖子。魏头领领人把八个游击队员的首级从城楼上取下来,用八块事先准备好的红布包好,天一亮就征用了小轿,先回根据地了。
杨刚带着3个排约120人摸到国民党那个排的驻地附近,指挥大家把院子包围起来。正门口有两个哨兵,这两个家伙可能刚刚接岗,劲头挺足地边抽烟边说话,好久都不挪地方。杨刚告诉身边的一班长:“我过去跟他们说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你们瞅空子把他们干掉!”一班长点了点头,并示意身边的战士做好准备。
杨刚向大门口走去,两个哨兵见有人走过来,喝道:“什么人?”一边伸手去摸靠在门上的枪,没想到其中一个兵一慌张,把枪碰倒在地上,偏偏那子弹又是顶了门的,只听“啪”的一声,枪走火了。说时迟那时快,杨刚一抬手,“啪!啪”两枪,两个哨兵应声倒下,子荣一挥手,大喊一声:“跟我冲。”率先冲进了大门,游击队员们一腔怒火都发泄在敌人身上,不一会儿就听不见敌人的喊叫声和还击的枪声了。各班排分头查找。经过清点,敌排长本人及20多名士兵被打死,有七八个士兵负伤被俘,还有藏在东头屋子里床底下的那个瑟瑟发抖的叛徒给搜出来了,院子里一片欢腾。
回到根据地后,首先将叛徒执行枪决。然后是杨克勤和另外八位游击队员头颅的安葬仪式。李锡峰和子荣将用红布包裹着的烈士头颅轻轻地摆放在坑底,填土安葬。
李锡峰面向大伙高声说:“同志们,农民朋友们,杨克勤队长和其他八位战友是被国民党杀害的!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要为他们报仇!我们一定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好我们的鄂豫皖根据地。”杨刚在心底里深情地喊道:“表哥,你走好!战友们走好!”
在堆起的大土堆前,树起了一块两个巴掌宽、一人多高的木质墓碑,上面用墨汁写着:霍岗村战斗烈士之墓。就是在那天晚上,杨刚面对庄严的党旗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她的档案中还清晰地写着“入党时间1935年11月”。
1936年年初,经李锡峰报请特委、县委批准,磨子潭魏朝金的人马与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28军佛子岭游击大队,下辖四个中队。杨刚为游击队大队长,魏朝金为副大队长,李锡峰为皖西特委军事部长兼游击大队政治委员。游击大队在李锡峰政委和杨刚的带领下,克服了国军一次较大规模的“围剿”和两次较小规模骚扰,艰难地走到了10月。
11月李锡峰到皖西特委开会回来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央红军,已经在去年10月份与刘志丹的西北红军胜利会师。今年10月又与第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我们党中央也已经在陕北地区落脚,建立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李锡峰政委又接着说:“鄂豫皖省委已经恢复了与中央的联系,今后我们能够听到党中央更多的声音了!同志们,我们不是孤立的,我们将以更积极的战斗,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12月底,游击大队又得到了一个更惊人的消息。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逼迫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兵谏”,逼蒋抗日。由于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赴西安,做张、杨二人的工作,向他们表明中共中央的态度:不杀为好,逼蒋放弃“围剿”红军方针,坚决抵抗日本即可!最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也答应撤销“围剿”红军的命令,坚决抵抗日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加快了步伐。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3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10月12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正式成立,大江南北15块根据地的红军战士,奉命编入新四军对日作战。 在1937年8-9月间,鄂豫皖根据地已接到通知,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及所属各部队,统交新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
1938年3月,杨刚所在的游击大队正式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7团第1营,李锡峰任营长,魏朝金任副营长,杨刚任一连连长。战士们跃跃欲试,都想早点开上前线与日军一试锋芒。同时武器装备大大更新,部队换上了一色的新军装,只是大家对戴国民党军的领章帽徽十分反感。李锡峰、杨刚他们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终于使战士们想通了,不管什么样的领章帽徽,我们的心永远是红色的!
一支抗日劲旅,就要踏上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征途了。
附杨刚简介
杨刚
杨刚,女。191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青年时期受到李锡峰及表哥杨克勤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34年2月参与发起创建霍邱县工农红军赤卫队,任副队长,同时兼任霍邱县农会宣传部长、县妇救会主席。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支部宣传委员。
抗战爆发后,1938年3月部队归建新四军第四支队巢湖支队,任支队指导员、除奸队副队长等职。1941年4月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二营营长段广高在无为县结为夫妇。后跟随段广高先后在无为县县大队、无为县临江总队、宣城县县大队、巢无独立团等新四军部队任指导员、支部委员等职。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274团警卫连指导员,第三野战军第31军第92师第274团警卫连指导员,参加了兖州、济南、淮海、渡江、淞沪、进军福建等战役。
全国解放以后,任福建省闽侯军分区直属队副政治协理员、福建省福安军分区政治部助理员、南平军分区政治部协理员。
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各一枚。1963年9月被收回部队管理,定行政17级。1965年4月跟随段广高离休落户于江西省九江军分区第一干休所。
在1966年全国开展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假党员、假红军,遭受到开除党籍、撤销军籍的错误处理,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于1981年3月9日含冤去世。
1982年4月上级给予彻底平反。
作者简介
段国刚:男,1945年生,系段广高、杨刚夫妇的长子。1963年参军入伍,在训练中负伤致残,1966年退伍至九江市国棉四厂工作,1985年患鼻咽癌后离休。江西省九江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撰写了大量关于其父母的回忆文字。现定居于九江市。 段昌富,男,1972年生,文学学士,民建会员,淮南市八公山区政协委员。系段广高的侄孙。安徽省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工作于淮南市第十三中学。现定居于淮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