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过冬至,南梁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二次降雪,站在荔园堡古城上,放眼望去,整个南梁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美不胜收。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圣洁壮丽。回想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在西北擎起了民主革命的义旗,领导陕甘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二次革命战争后期我党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提供了落脚点。硝烟已逝,尘埃落定,那些历史的烽烟正在飘远,八十二年前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和事,又恍若眼前,一时唤起无尽的怀念。
那是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1万余人,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刘志丹等边区领导人率红二十六军42师经过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是年7月下旬,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边区领导人,在南梁阎洼子迎来了陕北革命领导人谢子长等同志。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是在照金就并肩战斗的同志,这次老战友久别重逢,叙旧言欢,激动不已。傍晚,昔日的战友们行走在南梁的川道里,相互诉说着革命经历,谢子长指着一个土堆问那是什么?志丹神情凝重的说,这是在“反围剿”中牺牲的同志,他们为了保护红军的物资,四十二个鲜活的生命被国民党军无情的杀害了。谢子长的拳头重重的砸在地上,“总有一天要把他们全部消灭,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光景”。
志丹说“虽然这次反‘围剿’胜利了,但是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同志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再没能站起来,有的同志牺牲了连名字都没留下,我准备在南梁建个纪念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上面,等以后革命胜利了,他们家人也有个念想”。志丹跟随行的同志打趣说作为一名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留在纪念碑上,让大家来纪念,要不等革命胜利了,还真不知道干点什么?他说完了这句话,大家都笑了,但随后,大家又集体沉默了。
因为大家知道,牺牲对于革命者的家人和战友,意味着什么?当初,志丹说这句话的时候,子长同志也笑了,但是没过几个月,子长同志也牺牲了,到后来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这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名革命者的生命,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征程,一曲壮歌。
后来因为战事繁忙,直到志丹同志牺牲,纪念碑也没能建起来。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1986年11月7日,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碑身正中镌刻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碑座的东西北三面镌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等609位烈士的英名,他们用伟岸的身躯谱写了革命者的豪迈,用坚定的信念撑起西北民主的天空,用激昂的斗志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站在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我感怀万千。每次我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这面墙上的名字,我想知道这些长眠地下的英烈们,他们是谁?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容颜?有什么样的悲壮故事?他们的家住何处?他们的父母、妻儿、子孙后代生活的可好?可是,我却无从得知。
有人说,这就是革命者的宿命,是的,我不否认,因为他们是革命者,就永远无法回避牺牲。因为他们是革命者,为了完成使命,有时就必须做出牺牲。但是这对于他们家人和战友来说,是多么的残酷无情。因为牺牲以后,亲人只能望着这面纪念碑流泪,只能抚摸着这面纪念碑上的名字来抚慰内心的伤痛和悲伤,但是他们越是回忆就越是痛苦。因为,他们不能让牺牲的亲人再次睁开眼睛,再次和他们一起谈笑风生,再次和战友一起并肩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