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歌不仅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它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30多年,安徽金寨本土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革命歌曲,像《八月桂花遍地开》、《滚滚红旗过山来》、《送郎当红军》、《再见了,大别山》、《将军行》、《永远的大别山》等。其中,以《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具有代表性。下面,笔者挑选其中三首经典来评析。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曲,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因其优美的词曲、较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迅速传遍大江南北。2013年3月,金寨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将《八月桂花遍地开》定为县歌。
1、《八月桂花遍地开》
《金寨红军史》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诞生作了详细的记载:“从立夏节起义胜利、红32师的建立,到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张灯结彩,玩灯唱戏,热烈庆祝。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喜悦心情,当时的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和县委委员漆禹源、漆先棣在花堰白莲宫(现金寨县斑竹园镇境内)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让群众演唱,并把此任务交给少共县委书记徐乾。徐乾又与少共县委组织部长漆先棣、宣传部长漆先平商量,决定让罗银青编写。”
“罗银青是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人,1894年出生。1927年春,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入党。夏秋之际结业后回乡参加农运工作,并在沙堰洪觉庵大庙办起了改良私塾,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冬,党组织又安排他在小河王氏祠办学,他一面教书,一面在校内外发展党员15人,壮大了党的队伍。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为了兴盛苏区教育,党派他在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校长。他擅长写诗作歌,出口成章,被当地群众称为‘商南才子’。他受领任务时,正值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1929年农历八月下旬),触景生情,就创作出了一首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配以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八段锦》曲调,交给李梯云审阅。
定稿后,罗银青在学校以打花棍的表演形式进行编舞。首次表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刘昔祥、吴文彬、涂诗银、黄祖德等16人组成,每人一根系有红绸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舞起来哗哗作响,十分好看。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了热烈欢迎。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当场对模范小学进行了嘉奖,并把教唱这首歌作为大会的一个内容。会后,少共县委将这首歌印发给各团支部、各苏维埃,要大家学唱。从此,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
这首歌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金寨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辉煌,反映了金寨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勇于奉献的光荣历史。从语言习惯来说,歌曲是根据大别山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习惯用“呀”、“啊”等字眼,具有简洁明了、铿锵率真、直抒胸臆的语言特色,是那个特定时代音乐表现语言的生动写照。从歌曲内容上来看,歌词通俗易懂,是对大别山地区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明朗轻快,具有鲜明的鄂东北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与大别山地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实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目前,《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版本众多,金寨县统一使用的是这个版本: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最前线,不怕牺牲冲呀冲向前,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要实现。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今天是我们解放的第一天。
苏维埃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大家庭,人人有家庭呀啊,人人有家庭呀啊,爱政府就是爱呀爱自己。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爱政府爱家庭要有一条心。
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队伍多豪迈,消灭反动派呀,消灭反动派呀,革命胜利幸呀幸福来。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
2、《再见了,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是著名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大别山抒怀》中的最后一首。1981年6月—1982年5月,著名词作家王和泉先后两次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体验生活。《再见了,大别山》是以一位老将军在阔别故乡大别山数十年后,带着儿时的记忆、殷殷的激情和绵长的思念回乡探亲主线创作而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和泉访问了数十位在大别山战斗过的老红军并参观了多处革命遗址,于1982年5月写出套曲歌词。著名作曲家雷远生接到歌词后随即奔赴金寨采风并为之作曲。
《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军旅歌曲。整首歌曲旋律优美,饱含深情。在大别山热土上洒热血的老战士,就是以此歌曲来表达他们对养育他们、保护他们的乡亲们倾吐那份真挚情感的。歌词以其亲情化的叙述、拟人化的语言手法、散文化的布局谋篇,再现了老将军对大别山这个革命摇篮血脉相亲相连、血肉难舍难分的情真意切。歌曲第一部分亦情亦景,亲情浓郁。开头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歌曲与听众的距离,表达了老将军离别时对大别山依依不舍的心情。“摇”和“举”赋予景物以人格,同样表达出大别山的一景一物对老将军的难舍难分。草木有情,人更何以堪!可以说是大别山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了这片土地的内涵,只要你想起这片土地,就会想起这里的人们为革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品质。大别山的人也如同这大别山,一样朴实无华,一样善良纯朴,一样厚重无比。
歌曲第二部分景中有人,情浓于景。开头写乡亲们送别老将军的动人场面。“看一眼好乡亲,音容笑貌心中留”,此时此地,是战火中的情谊啊,有多少硝烟、有多少鲜血,才凝集的情义,怎么能分舍得开,表达的是老将军对老区人民的怀念之情。“大别山呀养育了我,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表达了老将军离别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的激动之情。
总之,第一段写景,第二段写人。第一段歌词大多写景拟人,是写“虚”,那么第二段中作者直抒胸中真实的感情,把“慈祥的大嫂、白发的大哥”和送别战友的“话”和盘托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在前段虚的基础上,端出真实的人物,让听众感情有了真实的寄托,歌曲的意境增添了真实的内容。
《再见了,大别山》
词:王和泉 曲:雷远生 唱:吴雁泽
轻风牵衣袖, 一步一回头。 山山岭岭唤我回, 一石一草把我留。 啊,再看一眼大别山, 万般情思胸中收。 缤纷的山花呀, 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 挺秀的翠竹呀, 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 啊,再见了大别山, 你牵去我的一颗心,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相逢又分手, 握别众老友。 男女老少皆叮咛, 盼我隔年再来游。 啊,再看一眼好乡亲, 音容笑貌心中留。 慈祥的大嫂呀, 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 白发的大哥呀, 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 啊,再见了乡亲们, 大别山呀养育了我,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