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170多次寻访 行程70万公里
一路寻访,收获更多的是感动。
张崇鱼回忆,他在一次寻访中住在海军大院附近的地下室。某天半夜,海军原副司令杨国宇专程赶到地下室,送来1000元钱和一幅他绘制的长征主题的画。让张崇鱼等人颇为感动。
同样的感动也发生在武汉。原武汉军区的一位政委让秘书找到张崇鱼一行,提出要为住在地下室的他们换房。张崇鱼等人考虑到已经住下,婉言谢绝。次日,该政委又设宴招待他们,并拿出2000元补助张崇鱼等人的生活。
张崇鱼后来用这笔钱买了棵银杏树栽在碑林纪念馆,作为这位政委认捐的树木。十多年过去,如今这棵树已长得高大挺拔。
一路寻访,亦有红军老战士令张崇鱼感动。
面对前来寻访的工作人员,一位在冶金部工作的巴中籍老红军,拿出了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念物——1945年的中共七大党代表证,捐献给碑林纪念馆。而这枚党代表证,事后也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实际上,除寻访到的13.8万红军名录及相关事迹外,张崇鱼等人20多年的寻访中,还搜集了1.2万余件包含勋章、奖章等在内的纪念物。经有关专家多次鉴定,其中上等级的文物就有近200件。
寻访之路,也感动着红军老战士。
在甘肃景泰县,住着今年99岁的巴中籍老红军女战士刘汉润。当年她随西路军征战负伤,便留在了当地。由于当年随军离开巴中时还很年幼,既想不起老家具体在哪,也不知家中还有什么亲人,于是再也没有回来过。
张崇鱼在寻访中得知这一消息后,专程赶去拜访。为其介绍家乡现况,并找到了她在巴中的亲人。
2009年,在张崇鱼等人的帮助下,92岁的刘汉润得以回到巴中与亲人团聚,并在家乡暂住了半个月。
寻访之路,也帮助很多老红军证实了他们的身份。一位家住成都的老战士,革命时期曾在四川广元给开国中将刘昌毅做过饭,但建国后因提供不了相关证明,其红军身份一直未被认可。
当他得知张崇鱼与刘昌毅有联系时,便通过张给刘昌毅去信,并获对方回信证明,最终助其老红军身份被当地承认。
凭借寻访所得的红军筹款、名录、事迹和纪念物,在四川省和巴中市两级政府和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将帅碑林陆续于1995年开始修建。到2000年,将帅碑林主体完工,前期3000多块碑林齐刷刷屹立于巴中南郊南龛山顶的120亩土地上。随着寻访的不断进行,碑刻数量如今已增至近5000块。
20多年来,张崇鱼等人170多次出访,拜访了6000多人次的红军将士及亲属。70多万公里的累计行程,让他们走遍了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单位。
如今,80岁的张崇鱼早已从地方人大的领导岗位上退下,仍以将帅碑林纪念馆名誉馆长的身份,将寻访到的红军事迹整理成书。回想起耗尽半生心血所建的川陕红军将帅碑林,张崇鱼感慨:“走在红军曾走过的路上,我觉得我的路没有白走,话没有白说,回忆资料也没有白写。”
有人将张崇鱼等人的寻访,喻为“碑林长征”。在红军后代吕欣驰看来:“这也是一种长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