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将永远铭记抗日烽火中胶东军工的光辉业绩。
(一)从“一担挑”发展到五座兵工厂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一大队。部队转移到乳山县崖子村,建立了七个人的修械所,随军转移时就是“一担挑”。1938年3月第三军二大队攻克蓬莱县城后,在艾崮山区东侧战马张家建立了20余人的修械所。1938年初,第三军三大队在黄县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进驻黄县城后,派周吉隆在城东南的圈杨家村,建立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座兵工厂(后称第一兵工厂)。此后,第三军各大队的修械所也相继并入。我第三军总部和圈杨家兵工厂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动员各阶层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到1938年年底,圈杨家兵工厂发展到500多人,征借到车床、刨床、钻床26部,翻砂设备4套,柴油机4部,发电设备4套。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和工人,来自龙口等地的铁工厂和曾在沈阳、烟台等地做工的工匠。圈杨家兵工厂投产后,能制造7.9毫米步枪,81毫米迫击炮和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弹药。当地群众赞扬兵工厂“机器隆隆响,电灯明又亮,造枪又造炮,支前打胜仗”。
1938年底,敌伪军向我抗日根据地进犯。1939年3月,我第三军撤离黄县城。圈杨家兵工厂也向蓬莱、栖霞、招远、莱阳等县的山区转移。1939年6月,兵工一厂随军转移到栖霞县牙山的高家沟、老庙后、回龙夼等地,恢复生产,能月产“七五”、“八三”迫击炮5门,炮弹200发,用回收的子弹壳做复装子弹1万发,地雷300个,手榴弹4000枚。
1939年7月,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在掖县连儿夼建立了第二兵工厂。1941年1月至4月,我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又先后在昆嵛山的辛庄,牙山的李老铺和上下沙家建立了第三,第四,第五兵工厂。
1945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胶东军区对各兵工厂按生产专业化原则进行了调整。第一兵工厂生产机枪、掷弹筒和掷弹。第二兵工厂生产大口径迫击炮和炮弹。第三兵工厂生产子弹。第四兵工厂生产迫击炮弹。第五兵工厂生产硫酸、硝酸、丙酮、无烟药、甘油炸药。这五座兵工厂按照调整后的专业分工,改进和制造专用设备及工卡量具,调整生产线,基本上实现了流水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到1945年底达到的生产规模是:第一兵工厂月产掷弹筒108门,掷弹2000余发。第二兵工厂月产迫迫击炮6门,炮弹3000发。第三兵工厂月产子弹39000发。第四兵工厂月产迫击炮弹1300发。第五兵工厂月产甘油炸药650斤,无烟药200斤。这五座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和民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二)土法上马攻克生产技术关键
日寇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不仅反复进行扫荡和袭击,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对于军工生产所需要原材料和设备工具,更是层层设卡,严禁进入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的职工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法上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技术难关。这方面事例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一下几件:
第一,以王旭九为带头人的团队,用土办法制造出了化工之母——硫酸。
1944年夏季,胶东军区后勤部政委高达三,遵照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指示,找到工业研究室的技术人员王旭九,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试制出硫酸。在这之前,有一位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人到胶东看了之后说,用接触法制硫酸没有白金,用铅室法制硫酸没有铅。但王旭九不信这个邪,他用耐酸材料和塔式法试制硫酸。他们弄来几口大瓷缸,扣起来,做成了制硫酸的塔;用人力拉大风箱烧硫化铁。王旭九奋战七天七夜没休息,到第七天终于试制出了硫酸。王旭九累得倒下,躺了好几天。此后有一天中午,胶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和贾若瑜参谋长来到实验基地杨家沟看望王旭九,对他说:“旭九同志,你们实验硫酸成功,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你们的贡献很大,辛苦了!”试制硫酸的全体职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以后建起了硫酸厂,用花岗岩砌成制酸塔,大量生产硫酸,又用硫酸分解硝石研制出硝酸,生产出了硝化甘油、无烟药和甘油炸药,为胶东军工的弹药生产开创了新局面。
第二,1944年3月,胶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下令试制平射炮。第二兵工厂接到试制任务后,劳动英雄于德水带领试制团队研究实验,用火车的轮轴做炮筒材料,用球墨铸铁和铜板做成弹体和弹壳。经反复实验,两个月就制造出来了80毫米口径的平射炮。许世友司令员亲临兵工二厂驻地,观看平射炮实验。连打三炮,实验成功。许司令连声称赞:“好!好!好!”并提议将平射炮命名为“牙山炮”。第三兵工厂试制轻机枪,没有图纸。许世友司令员拨给一挺“捷克式”做样机。兵工厂技术人员和试制工人,日夜奋战四个月,试制成功,许司令批准批量生产,后来又加以改进生产出“五一式”轻机枪。许司令观看试射演习后题词:“无坚不克”。平射炮和轻机枪的实验成功和投入批量生产,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装备,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