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宣乡位于绵阳市东北部,属游仙区管辖,是当年红军到达绵阳县城最近的地方。今天的东宣乡,也是距绵阳市最近的川陕革命老区。
东宣乡俗称东岳庙。因地处绵阳以东偏北,明代称东北乡。康熙年间,修有寺庙,取名东岳庙,又因北部的古驿道上有宣化铺(1952年划徐家),故取东岳庙与宣化铺首字改名为东宣,解放后沿用至今。
7月4日一早,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我走进飞龙山,去感受那一段红色记忆。从东宣乡场镇出发,经一段乡村水泥路,进入飞龙村6社,飞龙山就出现在眼前。再走过一段泥泞的乡间小道,抵达飞龙山下。
入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400余节石台阶直通山顶。拾阶而上,四周特别幽静,偶尔有飞鸟扑腾。上山的台阶太陡了,不一会就浑身冒汗。在不经意间抬头一看,山巅出现一颗五角红星,忍不住快步而上,飞龙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就出现在眼前。
纪念碑通高9.68米,顶部是一颗闪闪的红五星。碑身正面雕刻着红四方面军32师34团进入东宣乡,在当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历史,碑身北面雕刻着在与反动派斗争中牺牲的红军烈士名字。在碑身的两侧,分别雕刻着飞夺泸定桥、喜迎红军的浮雕。纪念碑后的台坡上,是红军碑林。每一座碑上,都记载着红军的英雄事迹,并有不少领导同志的题词。
在距离纪念碑约百米的山上,是当地老红军黄春荣的墓地。黄春荣于1934年参加红军,转战南北,历任中央警卫团战士、班长、三五九旅旅长、副军长等职。在四川省冶金厅离休后居住东宣乡,1999年6月去世后,归葬飞龙山。
在东宣乡,红军长征纪念碑和红军碑林,已经成为当地一个特别的红色符号,随时都有干部群众自发前去,缅怀先烈事迹。特别是每年七一前后,东宣乡的党员干部也会自发前往开展纪念活动,新党员在纪念碑下宣誓入党。
当年,红军战士在东宣乡生活战斗了19天。对这段历史,飞龙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碑文和绵阳市地方党史资料均有详细记载。
据介绍,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32师连克昭化、剑阁、梓潼、平武等地,32师34团团长袁永庆奉命率团于4月11日进入东宣根据地。飞龙山海拔700多米,是游仙区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势险、易守难攻,红军驻扎在飞龙山“虎镇梓潼、三台、绵阳”。
驻扎东宣期间,红军动员群众组织游击队,号召穷苦百姓闹革命,在东宣、柏林、太平、朝真等乡村建立苏维埃政府。当年,东宣乡及周边老百姓积极支援红军,有300余人踊跃参加红军。1935年4月29日,红军34团奉命西征与中央红军会师。红军西征后,地方反动势力还乡团反扑,与根据地发生战斗。几次战斗,牺牲及被反动派抓捕惨遭杀害的革命战士30余人。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热土,飞龙山上迄今有保存完好的战壕,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红色记忆。1996年8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东宣乡干部群众自发组织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捐资、出力,在飞龙山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和红军碑林,于1997年12月建成,成为游仙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弘扬红军精神,宣扬红色文化,游仙区东宣乡围绕飞龙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打造的红色飞龙山规划构想已初步形成。
据了解,红色飞龙山的规划将覆盖大半个东宣乡。而东宣乡境内还有诸多历史古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泉寺、清代乐楼、明代古桥金龙桥等。飞龙山的定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将结合农业产业化,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着力点,按照旅游景点的模式进行打造,从事党组织生活团队的接待,组织大家重走红军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