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郎战斗主战场-牧牛场
斋郎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借助有利地形地势,终于取得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这是一场科学的战斗决策的完美演示。后被粟裕大将誉为“关键性一仗”。
“斋郎战斗的胜利,迫使国民党保安团在以后一段时间内由进攻转为退守,龙泉河以北的敌人已比较空虚,一些反动地主纷纷逃离浙西南。挺进师获得了开辟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有利时机,胜利完成进军以来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粟裕语)。
刘英在《北上抗日与坚持闽浙边三年斗争的回忆》中写道:“尤其是庆元斋郎战斗,击溃了浙保主力第一团李秀部,闽保二团马洪琛部及反动大刀会千余,全部击溃缴获颇多,使闽浙边之敌,由攻势转到防守;另方面,发动了行动地区的广大工农群众,分发了豪绅地主之财产,建立了各种革命团体和某些地区党的基础。尤其是在组织行动上表现了自己是先进的军队,和艰苦卓绝的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战士。”
斋郎战斗是红军挺进师指挥员留在浙江庆元的成功实战。他们充分调动军队、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准确掌握敌情,实现知彼知己、科学谋划,展示集体智慧、扬长避短,改变敌众我寡,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知彼知己 科学谋划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军挺进师入浙以来在庆元半岭村召开首次政委会。会议成功化解了广大指战员“前无接应,后无根据地依托,孤军深入浙江”的畏难心理,还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斋郎战斗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的保证。
1935年4月23日,红军挺进师500余人在粟裕、刘英率领下来到斋郎村。他们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出现在斋郎村民面前,并很快用实际行动取得村民的信任,达到了孤立极少数反动顽固分子的目的。经红军宣传发动,村民很快加入了红军防务、备战队伍。为严防红军信息泄露,严控非本村人员“只准进,不准出”,又要及时获取敌人信息。他们有的协助红军把守进村各个通道口;有的随红军打土豪小分队外出带路,指示各村地主土豪驻地,帮助红军打探敌人武装情况等;有的跟随红军到预定战场帮助挖战壕,提供茶水服务等。红军挺进师指战员根据师首长的决策精心组织、统一安排,经一周的备战,修筑好各路设伏点,专候来犯之敌。
粟裕、刘英、黄富武、王永瑞等领导通过实地察看,根据各方汇集来的消息,并有针对性地备战。已知临近斋郎之敌主要有三股,分别为浙江保安一团李秀部、闽保二团马洪琛部和1000余名大刀会,武装总人数达3千余人。又从三堆村抓来的3名大刀会口中得知敌人进攻斋郎村的确切时间和具体进攻线路。粟裕、刘英明白:红军只有500余人而武器装备落后,是一支前无接应,后无根据地依托而深入敌后的孤军,困难、风险时刻威胁着指战员们。为了摆脱被动挨打局面,除了紧紧依靠群众,借助有利地形外,还必须根据敌我情形,发挥集体智慧,作出科学的决策、把握战机开创新局面。
粟裕、刘英等多次召集指挥员分析敌情,召开各纵队领导扩大会议,广泛征求斋郎战斗如何打?如何把500余人的有限力量充分发挥好等等。粟裕、刘英等博采众长,决定组织实施斋郎战斗。
二、敌众我寡 扬长避短
红军挺进师指战员大多是年轻人,师政委刘英,时年才30几岁,算是长者了,粟裕、王永瑞、黄富武等均只有20几岁。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粟裕、刘英等率领下竟出人意料地准确把握着整个战斗走势。他们认真分析敌情,认为福建保安团人数虽众,有1000多人,但他们不愿在浙江境内卖命。只要提前设防阻止闽保向斋郎的行动就行了。大刀会1000余人,人数虽多,而他们是临时纠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平时缺乏训练、配合,武器是大刀等为主,只要控制他临近搏杀,形不成杀伤力。为了控制大刀会的进攻节奏,将他们挡在水口之下,并按红军预设的路线改走岙头淤上,拖累了再打,击溃他们。红军认定主要对手是浙江保安一团李秀部1300余人,他们可能会与自己拼命。粟裕、刘英等分析一来浙保知道剿灭进入浙江(庆元)境内的红军是他们的职责,也是立功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二来浙保认为头阵由众多大刀会与红军拼杀,红军已失去反击力。再战,自己人多势众,可倚强凌弱,有便宜可捡,容易轻敌。
粟裕、刘英等面对敌众我寡,又无其他武装配合,而且,挺进师还必须分兵御敌,才能应付眼前的局面。红军本来在人数上、武装上均落后于敌军,这就是当时斋郎战斗前的现实。师首长对斋郎战斗敌我双方情况可谓是“知己知彼”。而分兵御敌意味着杀伤力下降,达不到歼敌目的,甚至连防守都困难。如何摆脱困境,掌握战争主动权,把红军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效杀伤敌人;如何避免群众伤亡,最大限度降低自己的伤亡已摆在指挥员面前思考的首要问题。指挥员们将“万一”3股敌人同时杀向斋郎村,已制定了撤退路线,群众优先,部队随后的方案,确保战斗万无一失,确保群众和指战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明确告诉村民:战斗避开村庄,主战场设在牧牛场。此举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群众主动请求安排任务。
为了把有限的红军力量集中使用,将主力安排在牧牛场对付主要进攻之敌——浙保一团,为了将浙保一团主力引入主战场,挺进师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景宁境内的黄麻岭“恭候”,激怒保安团追击,拖垮他们的进攻能力,达到歼灭敌人之目的;把次主力安放在岙头淤对付1000多人的大刀会进攻,击溃大刀会后又马上把这部分力量增援仅有200米的牧牛场;率先安排近10名红军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村尾水口阵地坚守设防,并插上红旗、砍倒大树横卧极陡的路中,迫使大刀会改变进攻路线,达到挫其锋芒、被拖累之目的,以利在岙头淤露头将其击溃;抽调一小部红军(50名左右)到企坑岙驻守设防,阻止闽保二团进攻斋郎。斋郎战斗打响后,整个战斗节奏都按粟裕、刘英等事前制定的方向发展。
三、运筹帷幄 虚实并用
1935年4月28日凌晨,仅用极少红军驻守村尾水口的“阻击战”,率先打响斋郎战斗第一枪。大刀会在水口底处抬头见红军防备森严、滚石助阵,山路陡窄,“之”路两边全是悬崖峭壁,砍大树挡道。他们人虽众但无法冲顶、又不甘放弃,只好按红军预设的“路”爬岙头淤上偷袭斋郎村。他们经过1小时的艰难攀爬、疲惫不堪地接近岙头淤时,就听到红军劝说“不要替国民党卖命”。自以为“刀枪不入”学“法”之人,哪听得进红军之劝,冲上挥刀一阵乱砍。红军挺进师政委会委员、宣传科长王维信和两名守在前沿阵地的红军被砍成重伤,血流如注的王维信下令“打”,一时枪声、手榴弹声齐响,冲在前面的几十名大刀会徒随着响声血肉横飞,倒下一片。惊恐的会徒呼叫“会死人的”。红军乘胜痛击,1000余名大刀会丢下同伴尸体,连滚带爬溃逃下山。王维信和2名红军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接着,担任堵截任务的50余名红军进入明暗设防的企坑岙阵地“恭候”闽保二团。大晌午,马洪琛率部离开后广往斋郎方向出发,当他们来到企坑岙,抬头见红旗飘飘,红军扼守险要、掩体坚固、山陡路险,无法逾越。果然,马团长见状下令:“原地待命”!等候浙江保安与红军拼得差不多,伺机进攻,兴许还能捡便宜。就这样,闽保二团被挡在路上。红军见太阳西斜,还悄悄抽调部分红军经鲁班路增援主战场牧牛场的战斗。
上午,浙保一团果然从景宁向斋郎村扑来,当先头部队至黄麻岭(属景宁县,距主战场5华里)附近时,遭前往诱敌的红军小分队痛击。立功心切的保安军见红军人少,发起追击。红军见敌人“上钩”,立即回撤。养尊处优的保安军哪里追得上,时间不长就气喘吁吁的漫步下来;红军见状,再次狠击敌人,敌军被激怒再次追击,而进攻的节奏已被红军掌控。当疲惫不堪的浙保一团完全进入红军预设的主战场——牧牛场阵地,近400名红军指战员驻守在一线2个最佳射击制高点迎敌。红军首长一声令下:“打”!手榴弹、轻重机枪在敌群中爆响,死伤一片。敌军凭借人多势众组织多次进攻,均被借助掩体的红军一次次击退。敌军前进不了,敌团长李秀坐轿来到阵前督战。不料,刚下轿就被红军击中右手,卫兵见状,立即上前救回团长,抬上轿子,往景宁逃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