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由北京轻骑兵爱乐合唱团主办的《为了和平的人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情景交响合唱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演。音乐会以其深厚的底蕴、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真挚的情感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的心灵,不仅让大家从精神上受到震撼和洗礼,更从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冲击和享受。回望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会,其社会影响和独特意义正在逐步发酵和显现。
紧扣历史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从音乐会举办时机看,音乐会踩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两大重要活动节点上,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的纪念目的紧密契合,与我们已在京举行的“7.7”卢沟桥和即将举办的“9.3”阅兵、沈阳“9.18”、南京“12.13”等系列纪念活动一脉相承,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精彩一幕和重要补充。《保卫黄河》、《神圣的战争》等著名曲目的选择,更是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7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让我们不能忘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蹂躏,不能忘却英勇无畏的苏联红军与德军厮杀奋战的豪迈壮举。可以说,本次音乐会的举办与历史的脉搏和时代的主题同频共振,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弘扬抗战精神,抒发英雄气概。从松花江上到太行山巅,从黄河之畔到陕北高原,从中华民族深陷亡国灭种的危机到万众一心共赴国难,通过曲目选择和章节的布局安排,音乐会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画卷,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抵御日寇捍卫山河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就是永远熔铸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就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就是舍身为国、血战到底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沙场,历经14年(1931—1945)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近代百年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提振了民族的士气和信心,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寇的英雄凯歌,谱写了一首震古烁今的反抗侵略的壮丽诗篇。音乐会将抗战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后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追求艺术完美,注重真情流露。虽然这是一支成立不到三年的年轻合唱团,但是演员们在音乐会上表现出对艺术坚定追求,对抗战精神的执着崇尚,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他们用近乎完美的演出和率真自然的情感表达,给观众献上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捧出了一份精神的大餐。听,“没有枪,没有炮,自有敌人给我们造”,那是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真情流露;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是视死如归的抗日斗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真切反映;看,“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吆一杆杆枪”,那是毛主席领导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是一腔热血的英雄儿女浴血沙场的真实写照。音乐会上,前苏联基辅罗斯艺术团演员们献上了《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喀秋莎》等脍炙人口催人奋进的战争曲目,将苏联人民抗击德寇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表达的丝丝入扣,为本次音乐会平添了几分绚丽的色彩。在唱响神圣战争的高亢歌声和激越旋律中,演员们不仅唱哭了自己,唱哭了观众,更唱出了中华儿女反抗侵略的执着不屈,唱出了峥嵘岁月中的最强音符和最美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