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王杰用23岁的青春之躯换回了12名民兵和武装干部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两不怕”的英雄壮举。
王杰,一个被共和国铭刻的名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个耳熟能详的时代强音。1965年7月14日,一个响亮的名字——王杰,开始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在山东金乡县。1961年8月入伍,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邳县张楼公社(今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张楼街道)担任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的教员。当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时,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毅然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是用炸药包代替地雷进行的)。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王杰烈士同样是一个“雷锋式”的英雄人物。说他是“雷锋式”的,确不为过。和雷锋一样,王杰也是一个班长,只是雷锋是汽车兵,王杰是工兵。王杰也做了许多好事,也写了很多革命日记。不同的是,王杰比雷锋牺牲的壮烈的多。
王杰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战士抗枪、背背包;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坚持学到深夜;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他用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
王杰同志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一心为革命”的执著信念,“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崇高境界,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
1965年11月初,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分别号召向王杰学习,再次掀起学习英模的全国性运动。国防部也于同年11月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2009年9月王杰同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王杰牺牲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笔为他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周恩来的题词是:“一定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朱德的题词是:“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邓小平的题词是:“提倡和表彰‘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江泽民的题词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胡锦涛的题词是:“继续大力倡导‘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习近平的题词是:“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和弘扬王杰“两不怕”精神。从此,王杰用生命铸就的“两不怕”精神,融入了我党我军的精神谱系,也成为军队“之魂”。
王杰在日记中写到,“我要把自己当作一块煤,投在斗争生活的熔炉里烧炼,使它发出时代的光和热”、“为了受学苦受难的人民,就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就是上刀山入火海也永不变心”。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民谋利的无私情怀,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为掩护12名民兵和武装干部,王杰奋力一扑,践行了“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十万多字的王杰日记,记录了英雄成长的历程,更映照了英雄崇高的境界,也是英雄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杰牺牲五十年了。斗转星移,岁月巨变,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没有变,它仍然是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
时代需要王杰精神,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需要王杰精神。今天的中国科学家也同样需要王杰精神。中国科学家以他们“一不怕苦”的伟大实践,告诉人们,只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袁隆平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农民非常辛苦,袁隆平更加辛苦。他不仅要像农民一样长期风吹日晒,晚上还要深入研究。正是靠着“一不怕苦”,袁隆平成为誉满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为解决全球吃饭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江苏省邳州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一不怕学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孕育并发扬光大。就是这种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不懈奋斗。邳州作为王杰的第二故乡,无不以之为荣、引以为豪。多年来,王杰精神无时不在激励我们艰学苦创业、拼搏奋斗,无时不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无时不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大力学习和弘扬王杰精神,拼出“两不怕”的气概,干出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