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江西井冈山2015年6月17日电(刘丽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井冈山克服受土地瓶颈的制约,立足山地农业现代化,围绕“一乡一计划、一村一产业、一户一法”的方略,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扶贫,变“漫灌“为“滴灌”,“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
精准帮扶,开好“方子”
6月15日,下七乡洪坪村中村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伙围拢在食用菌棚建设工地上,建造棚架设施。古明生虽然身体瘦小,但干活麻利。古明生的妻子去年查出身患膀胱癌,为了治病借了一大笔钱,原本只靠土地和打零工维系生活的家,早已负债累累。
精准扶贫,给古明生这样的“红卡户”开出了“方子”,今年,古明生靠着政府提供的5000元产业发展基金入股村里的吉宏菌草种植合作社,然后自己在合作社做工,“这里干活能照顾到家里,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再加上年底股金分红,一年能有近4万元的收入,而且还能学到菌草的种植技术,过两年我就可以自己种菌草了。”
井冈山按照“村内最穷、全山平衡、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识别原则,以及“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的识别方式,将全山1694户特困户和4715户一般贫困户再次细分成“红卡户”和“蓝卡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产业帮扶,力争每户贫困户加入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以上农业增收项目,让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果则果、宜经营则经营,因地制宜,找准致富的新路子。
产业扶贫带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规模效益。井冈山各乡镇建立了的特色支柱产业,呈现出北片果蔬、南片茶、偏远山区特色养殖与毛竹、公路沿线花卉苗木带、油茶广覆盖。
集约理念,找准“路子”
井冈山山多地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让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井冈山理清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围绕“精、优、特”的产业发展理念,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6月13日清晨,古城镇排下村大富田组的村民唐启庭两夫妻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蔬菜基地除草浇水,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蔬菜基地后,唐启庭就过上了“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的生活,土地出租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两口子一年下来能挣个5、6万。
唐启庭的生活改善得益于精准扶贫,2013年,井冈山引进融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相继在古城镇等6个乡镇租用土地近万亩,带动当地村民从事蔬菜种植600余户。
同为贫困村,拿山乡沟边村所走的脱贫路不同。这里的村民以土地资源、劳务和种植技术等入股,组成合作社,抱团抗风险、闯市场。
井冈山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两茶一竹”、果蔬、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重点产业,发展多种合作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组织贫困户挂靠龙头企业实施集约式扶贫开发。目前,全山共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256家,家庭农场为84家,辐射带动贫困户2400户,实现户均增收3600元。
融资聚力,帮到“点子”
“我一直想扩大养羊规模,可手里的钱不够,现在好了,村里成立了‘互助基金会’,不但贷款的手续简化了,而且我们这些贫困户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贴息贷款!”谈起未来的打算,睦村乡蕉塘村油背组的村民陈贵德言语中满是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