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兵向记者介绍寻找烈士亲人的过程
王晓兵在接受记者采访
东北抗联著名将领、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明贵长子王晓兵,在整理和修改其父亲的长篇回忆录《忠骨》的过程中,无数次被抗联烈士们英勇战斗的英雄壮举所深深感动!特别是当他发现很多烈士们壮烈牺牲后至今还没有找到亲属的时候,很是揪心,他便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为烈士们寻找家属和亲友的慢慢之旅。尽管他为此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尽管他为此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坎坷……但他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带着对抗联英烈无比的崇敬,矢志不移、孜孜以求,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烈士寻找亲人。
英雄姚世同牺牲整整70多年后,当他的两位侄女得知大伯牺牲的消息时,姐俩包头痛哭!
“爷爷啊,我们终于找到大伯的消息了!”
提起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抗联名将王明贵,不仅指挥沉着,而且善于出奇制胜,屡建战功,被誉为是东北抗联真实版的”李云龙”。他1910年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1934年8月在黑龙江省汤原县格金河金矿当工人时参加汤原抗日游击总队。后来在赵尚志将军的帮组下汤原抗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抗联第六军。王明贵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提升为青年连连长。后来又在赵尚志创办的“东北抗日联军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了4个月,军政素质极大提高,不久成了抗联六军的一名团长。1938年夏,抗联六军等部队为打破日伪军对三江地区的围剿,分批“西征”。“西征”前,王明贵被提拔为抗联六军第三师师长,率领第二批西征队伍摆脱了日伪军的围追堵截,行程1500里,胜利到达绥棱地区。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统一改编为第三路军,下辖4个支队,王明贵任第三支队长。他率领部队不仅驰骋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而且大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也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到1942年2月进入苏联之前,王明贵先后参加指挥120多次战斗,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坚持到最后的将领之一。特别是1938年之后,东北抗日斗争环境严重恶化,大批抗联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他带领的部队始终坚持战斗,却越战越英勇。1940年他指挥的攻克“克山县城战斗”还创造了东北抗联的典型战例。到了1941年以后抗联斗争进入低谷的时候,他率领第三支队连续取得22次战斗的胜利,令日军胆战心寒,连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得不承认“王明贵……为第三路军匪帮最为活跃者。”
然而,这一时期的战斗也是空前惨烈的,许多抗联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王晓兵心灵受到震撼的是英雄姚世同牺牲时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壮举!据他的父亲王明贵将军回忆:1941年3月13日孙吴县辰清遭遇战中,“由于天黑,指导员姚世同与部队走散了,他一个人撤到了东山炭窑窝棚。第二天(14日),大批敌人突然把他包围了。姚世同临危不惧,打死了不少敌人。敌人为了捉活的,向他喊话劝降。姚世同机智地回答说:‘上来一个当官的,可以谈判。’利令智昏的敌人,以为可以活捉抗联,回去请功领赏。此刻,姚世同满腔怒火,一枪将一个走上前去的军官打倒在地。敌人如梦初醒,知道中计了,疯狂地向姚世同射击,他把青春的热血洒在祖国可爱的土地上。”(见王明贵将军回忆录《忠骨》第十二章第194-195页,白山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王晓兵还特意专门统计过姚世同参加和指挥过的战斗。仅在1940年和1941年两年期间姚世同就参加朝阳山伏击战、奇袭北兴镇、克山战役、德都阻击战、蘑菇气战斗等35次战斗。
“姚世同烈士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抗日英雄,他的牺牲是如此的英勇和壮烈!”在王晓兵的头脑里姚世同牺牲时的壮举始终挥之不去,在他看来姚世同的壮举与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女豪杰是同样崇高境界的英雄!
“70多年过去了,姚世同烈士的亲属在哪里?”
2011年9月8日,王晓兵在自己的博客“踏破兴安”中发布了“寻找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大队指导员姚世同(团级)烈士的亲属、后人及知情者”的启事。其中包括他的简历和参军地点(当时写作延寿黑龙沟)等信息。
过了漫长的1年多之后,2013年7月,他的一位网友将该博文转发,被姚世同的侄女姚兰英的儿子李瑶在网上看到,随后告诉了他的母亲姚兰英和他的老姨姚兰凤。
2013年7月26日,王晓兵收到了李瑶的电子邮件,说他是烈士姚世同”的侄孙,并在信中说:“我看到了您发的寻找抗日英雄亲属的帖子,寻找了这么多年,我终于发现了我的亲人姚世同的名字了!”
很快,王晓兵接到了姚兰英的电话,姚兰英泣不成声……她说:“自从姚世同跟赵尚志走后(1935年17岁时参的军),一直没有得到他的阵亡通知。我爷爷姚永清生前多次嘱咐我们,一定要找到大伯姚世同的消息!那一天我们得知大伯牺牲的消息时,我们姐俩包头痛哭啊!爷爷啊,我们终于找到大伯的消息了!”
随后,李瑶又提供了其母亲口述的一些资料,以及烈士姚世同父亲、侄女的照片。姚世同亲属提供的这些资料和几次来信还原了姚世同被赵尚志将军特招入伍,并担任过赵尚志警卫员的过程和家庭的真实情况。
“姚世同的父亲姚永清,是属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生日,身高1.77—1.80米。1977年去世,享年84岁。
姚永清生有四个子女,长子姚世同小名叫庄子,次子姚文光。据我爷爷姚永清生前说:有一年春天(也没说具体几月份),庄子赶着一个马的马爬犁,从翻身屯回幸福村的路上,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遇上了赵尚志。赵尚志看到庄子后说,想让他参军。说明具体情况后,庄子把赵尚志领回家里引见父亲姚永清。赵尚志给我爷爷说明情况后,想让庄子参军,赵尚志说:“我看你儿子满机灵的,我相中他了,去给我当警卫员吧!有我在就有庄子在!我爷爷姚永清就同意了。”
姚世同走的时候是农历正月到二月之间,脚穿乌拉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那时候叫珠河县,黑龙宫公社幸福村(幸福村原来没名字,当时有人叫沟里,也有叫腰屯的)参加的抗联,这个村距离黑龙宫有20里路。我的爷爷姚永清是从山东逃荒到辽宁建平县昆头火烧屯落户,住了很多年,又去了黑龙江尚志县黑龙宫公社幸福村。
赵尚志临走的时候给留了一张字条,说今后要是有困难找组织,可以到黑龙宫和县里的冯仲云寻求帮助。
不知道中间过了几年(具体的时间也不清楚),赵尚志回来带着我爷爷姚永清去了一个地方(那时候那地方没名),见庄子,并且说我给庄子起了个名字叫“姚世同”,意思是要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的意思,这样庄子就有了大名就叫姚世同。赵尚志说他们要去苏联,这次主要是让见见孩子。
赵尚志带着姚世同走后不久,爷爷姚永清就被鬼子抓去了。因为村里人老是叫姚文光二哥,因为排行老二,那么老大为什么不在家?是不是参军抗日了?鬼子也不知道,只是怀疑,就给人抓走审问了,日本人也不知道具体的底细。我的爷爷姚永清后来回忆说:“在鬼子那里,被严刑逼供,心里想的就是不能说,说了一家人都得死。一家人死不如死一个,就一直忍着。”日本鬼子把我爷爷绑起来往嘴里灌辣椒水,用皮鞭沾冰水打,后来把两个大拇指头用铁丝拴住吊起来打,我爷爷就是不说话,又给坐老虎凳,做老虎凳的时候人都已经不行了,都不知道昏死过去几回,最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再睁开眼的时候就已经在家里了,原来是昏死过去以后,鬼子可能以为打死了或者以为这么打都没说,可能也说不出来啥,就把人扔在街上了。天黑了的时候,姚文光和姚凤玉几个人把我爷爷抬回了家。当时条件艰苦,谁看了都说活不过来了,被抓进去几天不给吃的,老是严刑拷打,不吃不喝谁受得了!据我爷爷说:“刚被抓进去的时候还喝自己的尿,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被各种折磨,抬回来的时候身上没一块好地方,眼看着是活不了了!家里人没办法,就是喂水。”后来就缓过来了,就是不会张嘴。没办法就喂了好几天的水,又过了几天才能张嘴了,就喂点小米汤。一年后才能下地,算是彻底缓过来了。都说被这么折磨都没死,也算命大了!从那以后,(姚永清)就双眼模糊看不清东西了。“
王晓兵很快将这些资料和情况转交给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即向民政局局长张继文作了汇报。张局长极为重视,于当年8月27日亲率相关人员赴黑龙宫调查。从黑龙宫镇幸福村名称演变、姚家家族、姚世同参军的时间、年龄、地点,姚兰英与姚世同的关系等7个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证明李瑶及其母亲姚兰英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和吻合。
姚世同烈士牺牲地孙吴县政府的县志和网站也对姚世同的战斗业绩和牺牲经过进行了详细记载,证实“姚世同的英雄业绩通过炭窑工人的传颂,像一股春风传遍日军统治下的北满大地,激励着我军战士奋勇抗敌。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那个向日军告密导致姚世同牺牲的郭把头被劳工们抓住活活打死。”还附上后人赞颂姚世同的诗:“忠心如明月,浩气冲龙江;宁可抗日死,绝不屈膝降;英雄姚世同,万古美名扬。”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大队指导员姚世同烈士的亲属终于找到了!王晓兵本该欣慰和高兴才是。但是当王晓兵真正了解了姚世同参加抗联之后,他的父亲及其亲属们的遭遇之后,却无论如何都兴奋不起来,反而心如刀绞般的难受!
建国后,因为生活条件困难,姚永清拿着当年赵尚志给家里留的字条,去了黑龙宫公社两次求助。第一次得到20块钱,第二次得到10块钱。中间过了好几年第三次去的时候,公社怕再找麻烦,也说现在条件困难,就把字条留在了黑龙宫公社里了。
特别是当王晓兵得知,英雄的父亲姚永清是因为生活极度贫困等原因而自己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时候,禁不住潸然泪下!心情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沉重!烈士刚强的父亲姚永清,他没有死在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下,却在新中国的红旗下由于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窘迫而自尽!
王晓兵感叹:我扪心自问,我们还应该为抗日烈士们做些什么呢?如果赵尚志将军还活着的话该是何等的感想?!
从省政府办公厅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王晓兵深知,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党和国家的烈士政策能尽快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不要让烈士的亲人再流眼泪!
他也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们能出资成立烈士基金会,为烈士的家属和亲人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找我大伯(姚世同)不是为了钱,我们想让我大伯(在天之灵)知道:他的战友没有忘记他!他的国家没有忘记他!他的亲人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他!这就够了。”姚兰英口述,儿子李瑶代笔写来的这封信,让王晓兵每每想起便心酸不已!
有人说于祯是“汉奸”,而王明贵说“于祯是好人”。当双目失明的于祯女儿手捧父亲的烈士证书时,这位抗联女战士感慨万端曾经为中国革命,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东北抗联4万多将士,不仅大多数牺牲在抗日战场,就是极少数幸存者在建国后也因为长期的左倾思潮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东北抗联第九军副官长于祯的烈士身份从考证到落实,就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早在1980年,王晓兵在协助父亲王明贵将军整理回忆录时,就听父亲讲述过于祯的经历。于祯,外号“于四炮”,满族,1931年前为汤原县汤旺河地区“炮手队”队长,负责小兴安岭汤旺河地区的治安。1932年日寇的侵略势力到达佳木斯后,企图收编这支“炮手队”,并让其继续负责小兴安岭的治安工作。1935年秋,经汤原游击总队政委夏云杰的同意,这支“炮手队”接受改编为“伪森林警察大队”,于祯任大队长,并暗中支持汤原游击队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1936年3月,这支队伍接受东北抗联的改编,于祯任抗联第九军副官长。于祯的女儿于桂珍也参加了抗联第三军,在被服厂工作。后来由赵尚志将军主婚与抗联三军一师师长蔡近葵结婚。于祯抗日坚决,群众关系好,为抗联第九军的发展和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来,有位抗联老同志在回忆录中,不经严格考证就把抗联九军副官长于祯描写为“大汉奸”。对此王明贵将军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这是错误的,有损抗联将领于祯的名声,应该予以更正。”
2001年6月23日,92岁高龄的王明贵老人在住院期间,再次向王晓兵说:“于祯是一个好人,参加了抗联,有贡献,从未听说他叛变。于祯有个女儿,叫于桂珍,1938年她随丈夫三军师长蔡近葵去苏联后被遣送到新疆。如果能找到蔡近葵、于桂珍,于祯的问题可能就弄清楚了。”
根据父亲的嘱托,王晓兵还拜访了抗联第九军健在的老战士宋殿选、郝凤武。他们都说于祯是好人,但均不知于祯的下落。2004年,王晓兵终于查到“于祯牺牲”的文献记载,并将此事告诉父亲。随后将王明贵的看法和历史文献的记载转交给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
2007年,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一行到新疆出差,找到了于桂珍,并代表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慰问了这位抗联老战士。当双目失明的于桂珍老人得知其父亲于祯是在与日寇作战时牺牲的时候,悲喜交加,激动不已!赵主任回来后告诉王晓兵找到于桂珍的情景。王晓兵随即拨通了于桂珍的电话,询问了他们的生活以及有关的历史情况,并承诺帮助申请于祯烈士的烈士证明。
2008年6月,于桂珍及其儿女签名的“申请于祯为烈士的报告”,由王晓兵转给了黑龙江省方正县民政局,同时递交王明贵的谈话纪要及关于于祯牺牲的文献资料。方正县民政局受理之后。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但此报告却如石沉大海,寄出后便杳无音信。
后来才知道此事的几经波折:
第一次波折是方正县政府上报省民政厅的报告不规范,报告被退回。理由是此报告的公章不对,应该县政府的公章,而不是县政府办公室的公章,所以不予受理。此过程公文的旅行时间大约是半年。
第二次坎坷是县长办公会几经反复上会才得以讨论通过。此报告两次上了方正县长办公会,都因会议“讨论的内容太多”而没有讨论上,从而一拖就是一年。经过这两次“波折”,加上方正县民政局的领导又发生更迭,此事就耽搁下来。
第三次波折是方正县政府第三次申请又被省民政厅退回,原因是上报的流程出现了偏差。过去省里规定:县里可以直接向省里写申请报告,而后来纠正了这种不规范的行政行为。按国家规范的行政审批办理程序规定为:县政府只能向市政府写申请报告,然后由市政府办公会讨论同意后,再由市政府再向省政府提交申请报告,最后还要省政府审批并报国家民政部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