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苗寨行居,河口战斗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锦屏县隆里古城,去河口乡瑶光村(瑶光寨)。
行驶路线:我们从隆里古城出发,向西,先回头来路,再转往河口乡、剑河县方向,上[S311]省道后到河口乡瑶光村(瑶光寨)。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隆里古城(来路返回,往河口方向)3km→丁字路口右转(往河口方向)1km→龙里司10km→平桥11km→岑果1km→上[S311]岔路口左行5km→岔路口右行20km→瑶光寨(河口乡)
红军足迹:红军长征两过瑶光寨
1934年9月23日,红六军团第十七、十八师共6个团9000余人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等率领下,由锦屏瑶光进入南加镇,渡过清水江北上。
1934年12月16日上午,中央红军右路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从韶霭取道过冉西抵达塘东寨下河口,经两个多小时激战,击溃黔军王家烈之主力杜肇华旅第五、六两团在乌下江(清水江支流)两岸瑶光寨脚和清水江北岸的防线,占领河口和瑶光寨,从而打通了红军西进贵州的重要通道。18日,先头部队进入剑河县南加,并对西警戒。
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黎平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兵分多路进入锦屏,其中一部从黎平县罗里取道锦屏八受,顺乌下江北下,然后再分兵一部由黎平县大家进入锦屏县固本乡境,经由小瑶光沿乌下江而下。
同日,瑶光成立瑶光镇苏维埃政府,在姜家大屋大门口悬挂“瑶光镇苏维埃政府”牌子。
12月19日,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签发了《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对部队下达了分兵两路,继续向贵州腹地前进,进军清水江上游施秉、黄平地区的命令。
12月21日晨,中央军委纵队离开启蒙镇八里,沿乌下江下行,经八受,下午抵达河口乡瑶光(时设瑶光镇)宿营。红军总部进瑶光苗寨后,将总部设在寨中间的姜家大院里。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也住在这里,而毛泽东则另选坐落在寨脚、相对静僻的李家大屋居住。
12月22日,中央军委纵队、红军总部离开瑶光,陆续从河口过江,出锦屏县境,进入剑河县境。
离开隆里古城,我们放弃走高速公路,翻山越岭,专程到河口乡瑶光村寻访。瑶光寨子是苗族村寨。
我们的车停在瑶光村路边,看到我们车上的“重走长征路”车旗,村民们喊来村委会主任,她执意放下自己手头的事,要带我们参观。
村委会主任带我们先看河口红军战斗遗址。我们穿过瑶光寨子往下走。
来到村边的坡上,一片开阔的水面展现眼前。2006年1月三板溪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在河口这片形成水面,位置就是乌下江支流与清水江的交汇处。原来的红军河口战斗遗址被库水淹没,水面对岸当年的红军阵地已没在水下,对岸河口村寨隐在茂密的林中。
河口战斗:
1934年12月16日上午,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从韶霭取道过冉西,抵达塘东寨下河口。黔军先前得知红军要从河口经过,于是派黔军主力第一旅(旅长杜肇华)第五、六两个团在此布防死守。
河口是清水江与其支流乌下江的交汇处,对面是千户苗寨瑶光。瑶光寨坐落在陡峭的山腰上,地势险要,两面临江,两条江河成了瑶光守敌的天然防线,进可封锁江面,控制河口;退可溯河而上,隐身密林。
扼守瑶光的黔军凭借河口天险,清缴船只,拆毁浮桥,破坏道路,伐木拦路,并在瑶光寨周边筑垒挖壕,并且造谣红军为“匪”,并要百姓把粮食藏匿起来,妄想使红军“寸步难行”。
红军先头部队由塘东到达河口后,此时船、桥皆无。先头部队决定涉水强攻。指挥员挑选了熟悉水性的战士,组成突击队下河涉水强渡。此时正值隆冬,乌下江水不深,强渡比较顺利。当突击队进到河中时,敌人见状,立即集中火力封锁河面,弹如雨下,突击队员们被迫退回。碉堡里的敌人以为红军撤退,呼喊着冲出来,妄想消灭突击队于水中。这时,红军神枪手一阵猛烈射击,弹无虚发,敌人纷纷倒下,不死的则狼狈逃回碉堡里。红军便在山凹处架炮,隔河与对岸守敌对打。
红军一方面以火力压制对岸守敌,将碉堡轰坍,突击队再次进行强渡,一方面组织力量从两侧树林间潜下河口,占据姚家坪,从侧面攻击对岸守敌。此时,由八受沿乌下江而下的另一支红军部队已在江对岸,获知河口战事激烈,即从瑶光里寨、后龙山赶来增援,抄敌后路。守敌见自己后方红旗遍地,杀声震天,便丢下一两百具尸体,转身往清水江上游逃命。敌人设在瑶光清水江北岸的另一处所谓“防线”也土崩瓦解。红军先头部队乘胜沿敌人溃逃的清水江南岸前进,追击残敌,后续部队则在河口乌下江上架设便桥,让中央纵队等更多的大部队通过。
12月21日,中央军委纵队、红军总部及中央领导进驻瑶光寨。
河口一战,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以来最激烈的一仗,歼敌二百余人,红军亦牺牲数十人。攻下河口,从而打通了红军西进贵州的重要通道。此后,红军大队几万人马从河口过了三天三夜,顺利走出锦屏县境,进入剑河县境。
我们站在坡上,远眺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延伸到远处。水面这么大,不少村民由农耕转为养鱼,养殖的网箱密布。
回身,不远处的一个坡上,在红薯地里竖立着毛泽东诗词碑——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诗文: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此前,在湖南、广西境内,已几次看到当地宣称,本地是毛泽东的这首诗词的诞生地。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关长征的各地都希望成为毛泽东诗词的诞生地;二是毛泽东的这首诗词原本就没有注明发表时间,通常只是笼统的注明发表时间为“1934年至1935年”,留有很大余地。
与毛泽东诗词碑相邻的另一个坡上,竖立着河口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
其碑记:
河口扼乌下江和清水江交汇之口,一渡双江连三岸,四面峭壁悬崖,形势很险要。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红军一方面军右路纵队第九军团从黎平中黄分兵两路进入锦屏,拟在河口汇合,而后上剑河。国民党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奉命派黔军主力杜肇华旅第五六两团在河口乌下江两岸瑶光寨脚和清江北岸设防,欲凭河口天险阻止甚至消灭红军。十二月十八日,从平略溯江南上之红军部队进至河口姚家坪,欲组织火力掩护,用河边衫木条架设浮桥抢渡乌下江,为对岸半坡腰凶猛火力阻止。南下的援兵在塘东半坡与守在瑶光半坡之守敌进行炮战。正在酣战,顺乌下江而来的另一支红军部队以迅雷之势占领瑶光寨,断敌后路,并迅速压向河边敌阵。守敌腹背三处受击,遂丢弃阵地沿清水江往西和渡清水江往北溃逃。红军分小部队渡清江追上彦洞,大部队沿清江追至剑河县南加堡,共歼守敌二百余人。二十一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进驻瑶光苗寨。
锦屏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〇〇六年九月十八日
我们和瑶光村村委会主任一起持队旗合影。
村委会主任带我们往村子里走,很有苗寨味道的石板小路。
在寨子的边上,一座三层的苗族木楼挂牌“瑶光毛泽东长征行居”,这就是瑶光寨的李家大屋,毛泽东驻地。
河口战斗胜利后,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进驻瑶光寨,驻在寨中间的姜家大院里。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也住在姜家大院。当时毛泽东腹泻尚未完全痊愈,经查访后住到寨脚(瑶光中寨)李志熙家。李志熙是个私塾先生,同时也是小有名气的草医。毛泽东驻在此,方便李先生给他治病。
李家大屋建于清代嘉庆和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为三间三屋重檐结构吊脚楼,西侧配偏厦紧挨土坎,上盖小青瓦。大屋原旧居由老屋和横屋“L”字形组成,老屋坐东朝西,横屋坐南朝北,老屋和横屋之间有走道连通。
现在,李家大屋基本保持毛泽东住宿时的格局。我们进屋看,毛泽东住宿的房间在二楼。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上长期未得到有效维修,屋内的楼梯、楼板已有隐患,我们下脚都小心翼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