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因缘而生,万事皆因缘而起”。
20年前,假如我未与生长在江西安源的爱人成家,2015年春节,一家人根本就不可能从白雪皑皑的北国来到春意盎然的江西瑞金探亲,更不会零距离亲近“红井”。
红井,你有何神奇,让我魂牵梦绕;红井,你有何魅力,令我思念四十五个春夏秋冬。
说起红井,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情结和讲不完的故事。而我们更多的人对红井的印象,应该还是从小学的一篇课文开始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国最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一个偏僻村庄,我和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茅草房的教室里,瞪大眼睛,竖着耳朵在聆听老师朗读一年级的语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下课的哨声响了,而我却依然沉浸在课文之中。思绪早已飞到了远方,沙洲坝离家远吗?哪里的红井水,真比村里的井水甜吗?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特别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十四大字,深深地扎根在了我幼小的心灵。
童年的想法,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童年的热爱和感动,没有一丝一毫虚假。
几十年的光阴,雨丝风片一样地飞驰过去了。但这篇课文令人难忘,思绪万千。
虽然,我曾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洗礼,也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力拼搏。从当年天真烂漫的儿童,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已是天命之年,我早已没有过去的狂热和极端崇拜,人也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声色喧嚣和利益诱惑的世界,我心中仍然珍藏着那份曾经的感动和圣洁的洗礼,更没有数典忘祖,对伟人和革命历史常怀敬畏之心,尤其是“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千古信条,已在我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后来,我知道,江西省瑞金沙洲坝离自己生长的村庄有3000多公里。如果是四十多年前,那确实太远了。而在飞机、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点距离又算得了什么。
2015农历乙末年正月初三,我和爱人、儿子一家3人终于来到了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实现了我儿时的夙愿。
当我来到沙洲坝,走近红井,无限敬意油然而生。
红井,一口普通的井。井边都是用许多当地特有的丹霞石块拼砌而成,从井口往里俯看,井水依然清如故!
当我喝上一口清冽甘甜的红井水,真是滋润心田,令人陶醉。
尤其当我看到石碑上面镌刻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字字刚毅遒劲,看后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念出来,并虔诚地在碑旁留影,以此表达我对伟人毛泽东和那段珍贵历史的追忆。
听当地老俵讲,“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干旱得连饮水都困难的沙洲坝,被风水先生说成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如果打坏了龙脉,十邻八乡都要遭殃。旱灾加上迷信的人祸,使沙洲坝群众的生活雪上加霜。1933年初,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到这里后,深入调查,体察民情,写下光辉文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于9月的一天和警卫员一起亲自找水源、挖水井。他对群众说:“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在他的带领下,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成了。为附近百姓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饮水问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曾多次妄图填塞这口井,沙洲坝人民与敌人坚持斗争,终于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井。小小一口井,贮满清泉,也贮满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
1950年,经过修缮后,当地群众正式将该井取名为“红井”。 “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上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为表达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井边立了一块木牌,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来木碑改为石碑。再后来经过修缮,加高加大了井沿,增加了红井简介碑和围柱。
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教育部委已经把红井作为红色经典故事写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
红井,不仅成为了一部“活教材”,而且也成为了广大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青年和党员干部来到这里,聆听那段历史,诵读红井故事,启蒙红色经典,感知革命创业的艰辛和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