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北县任村镇德兴货栈旧址
林北县背靠太行根据地的腹地,东出安阳平汉线,南北相连敌占区。任村镇位于晋冀豫的接壤处,同时又是出山口,从晋东南东下太行山必须经过这里。再加上当地盛产花椒、核桃等土特山货,是林北县的贸易主要集散地。所以是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重镇。总部、新一旅、豫北地委的一些机关也在这里驻扎。1938年在任村先后建立了粮站供应点,以后豫北办事处和党政军机关都在任村开办了一些商店、货栈等贸易机构。如新一旅的“宏昌盛货栈”,冀南银行的“太记货栈”,豫北办事处的“新华饭店”、“同仁商店”、“宏丰货栈”。以后又增设了最大的“德兴货栈”。
“德兴货栈”是边区政府工商管理总局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商店,担负太行根据地对敌占区进出口贸易任务。地点在林北县的任村,成立于1940年,是由当时第五专署负责的同志王兴让同志让赵有德同志负责筹建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打通敌占区的商业往来。
甲种营业许可证 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甲种营业许可证林字第4263号 兹准牛鸿弼在林县壹区.任村镇开设义兴。经营煤炭事业得享受抗日政府保障之权利此证.右给牛鸿弼收执 总局长:王兴让 副总局长:林海云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
1941年下半年改由曹中枢同志任经理,陈学文同志为副经理1942年“德兴货栈”设立监察委员制度,货栈内部设有营业部、粮盐部、保运部、财会科、干部科等机构,由茹玉珍同志任监委。
德兴货栈的业务包括太行四、五分区,西至上党敌占区、东至平汉线敌占区这一广大区域,由第五专署派干部担任正副经理,工商总局负责业务领导。因货栈是在林北任村驻扎,党的组织归林北县委领导。货栈配合办事处从做生意的渠道派遣干部,打通平汉路东西两侧的过路交通。还以做生意为掩护,负责一部分干部来往根据地的接送工作,但主要还是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以达到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目的。“德兴货栈”根据业务需要设立了粮盐、日用品、山货三个营业部。盐粮部主管盐粮的购销任务,并负责向山西根据地调运;日用品部主管日用百货、杂品的购销;山货部主管当地土特产品的收购和向敌区运销的业务。货栈使用的货币是冀南币。货栈刚开始20人,后来发展到60多人。为及时传递商品信息和方便货物的购销,德兴货栈不断增设在外地的分栈外,还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地下据点;在边沿区建立固定商店,如安阳斌记商店,任村、安阳粮食交易所,林北县五烟厂,林北、安阳、平顺、壶关几个大型山货行和涉县、左权商店3处。到1941年,德兴货栈已成为太行有名的大型商店,在根据地的经济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冀南银行 二十五元 民国三十一年印 2.晋冀鲁豫边区:兑米票52943 柒斤半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发 3.晋冀鲁豫边区:兑米票 叁拾两 民国三十三年度
1941年4月,冀太联办召开财政会议,研究加强经济战线对敌斗争问题;8月,召开太行、太岳贸易局长、分局长、县局长、工厂厂长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对敌经济斗争中“发展生产,统制贸易,巩固币值”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豫北办事处和工商总局的“德兴货栈”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开展进出口贸易,以保证军需民用,支持冀钞流通,活跃本区经济,以达到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目的。具体计划为:①通过合作社收购土特产品,办理出口换取“外汇”(伪币法币)。②进口人民生活必需品,如:生活日用品,医药器材,印刷器材等,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最低要求。③通过多种渠道进口军工器材和军用物资。④经营在特定条件下的特种商品,利用东西线的粮食差价办理由西线进口,东线出口贸易,开展敌占区的经济贸易。⑤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调剂物资,活跃市场,平抑物价,稳定根据地本位货币。⑥配合情报部门、统战部门开展敌占区工作和地下交通线的开辟工作。⑦沟通太行与冀鲁豫两个根据地之间的物资交流。⑧供给农民所需生产资料,建设小规模工厂企业,促进工农生产的发展。
“德兴货栈”、林北工商总局和豫北办事处在敌封锁、自然灾害严重时期,由于正确贯彻执行边区财经会议精神和边区各项方针政策,取得以下成效:一、缓解了根据地经济呆滞,物资匮乏的局面。山货是根据地一项大宗经济收入,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后,山上的土特产品有了销路,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同时购回根据地所需物资,保证了军需民用。二、提高了冀南币的币值,扩大了冀南币的流通范围。货栈创办时法币与冀币值为1:03,人们原来愿意接受法币而不愿接受冀南币,随着抗日民主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不断提高,市场日趋繁荣,冀南币日益增值,与法币相比,上升到1:0.4,1:0.5,在山货上市时上升到1:0.7,1:0.75.以前,敌占区的小贩来根据地经商,一定要把当天手里的冀钞换成法币才回家,否则晚上睡不好觉。随着冀南币的地位提高,他们也乐意带上冀币回家了。三、以经商作掩护,担负地下联络任务。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政府拿出大批粮食、资金用于救灾,也用于扶持农业、手工业和其他门路的生产自救上,既是救灾也是支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3年7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邓小平同志(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他指出“敌后的经济建设,包含了两个不能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一是在根据地展开经济建设,没有对敌斗争,谈不上根据地建设,没有根据地建设,更谈不上对敌斗争”
林南战役后,林县与林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党组织整顿和发展过程中,对村级政权逐步进行了改造。林县、林北县村级政权的改造,从政治上调整了各个阶层的关系,把各阶级、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了抗日营垒中,保证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农会、民兵队伍发展壮大,新的村政委员会担负起了领导对敌斗争、组织发展生产的重担。
林县位于太行山区东侧,地势险要,境内有几个小盆地,退可守,进可攻。西与山西的黎城、平顺、壶关、陵川等县为邻,北与涉县隔漳河相望,东与安阳、汤阴、淇县山水相连,南与汲县、辉县、新乡紧接。而新乡又是当时的战略要地,是京汉、道清铁路的交通枢纽,黄河铁桥的咽喉。因此,林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林县革命根据地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项建设,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成为解放豫北地区的可靠后方。一些中共党政领导机关长期驻林县。如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曾于1944年驻林县临淇开办党校,进行整风,培训干部,领导被日伪军占领区的抗日工作,发展革命根据地。在林县革命根据地内先后成立了中共晋冀豫区豫北委员会和中共太行区第七地区委员会,后与太行区第五地区委员会合并,称中共太行区第五地区委员会。1945年8月,林县、林北县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6年6月9日,林县、林北县合并为林县。林县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与在这里工作战斗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干部鱼水相依,保护了一大批干部,成为建国后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同时,林县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干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先后三次组织干部南下,深入日伪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继续斗争,做出了老区人民的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