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阳镇外约1公里的红石窑村有“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红二十五军从佛坪县城撤离后,于1935年3月中旬转战至华阳镇。在一座小桥的桥头有一座不太显眼的石碑指示“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过桥。
桥那边显眼的徐海东的雕像。雕像有些孤零零的,而且形象也不太符合徐海东的气质。
接着就可看见“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原余家大院),白墙上有醒目的大幅红军标语:“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
余家大院是红石窑村的大地主院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土木结构,原占地4亩多,房五十余间,现约2000平方米,其形式风格为典型的清代三院式南北过渡型古民宅建筑代表。
旧址的门口没有挂牌。
进入旧址院内,有浮雕壁、几个不大的展室、红军标语,侧院还有一座亭子。
展室里的主要文字内容如下。
一间展室里的展柜中有残损了的枪支,这就是红二十五军当年在石塔河战斗中缴获的部分枪支,因为缴获较多,红军转移时将一部分带不走的枪支埋在了华阳瓦子沟的沟口处,1981年发洪水,埋藏的枪支从地下露出来,一些保存在洋县文博馆,一些陈列在这个旧址里。
在旧址院外,民房墙壁上还有红军标语,一座“红军井”(已经不再使用了)被铁艺栏杆围着。
老乡告诉我们,这里还有红军住过的老房子呢。
不过,在华阳镇我们忽视了一个地点,就是三官庙前的戏楼——1935年3月10日下午,石塔河战斗大胜后,红军在华阳街三官庙前戏楼广场上召开的庆祝大会,并宣布成立了华阳街、红石窑、常家坝、石塔河、吊坝河、瓦子沟、小华阳7个苏维埃政权。这座修建于清代初期的古戏楼,高约8米,长约15米,宽约12米,上下两层。戏楼前的广场被当地群众称为“戏楼坝”,是人们进行文娱活动和物资交流的地方,每逢节庆日,人们在此聚集,敲锣打鼓,台上唱起秦腔名曲。戏楼正对面原建有一座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
在戏楼坝前,还出了一位小英雄蒲海水——红二十五军在华阳成立苏维埃政权时,他的父亲被乡亲们推选为常家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而只有12岁的他也积极参加站岗放哨送信等工作。1935年6月,国民党军队和地主还乡团占领华阳,放火烧了蒲家的房子,小海水随家人逃到荒草坪躲避,父亲以开旅店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一天,国民党军队搜山抓到了他全家,把他父亲被吊在屋梁上,把他母亲被捆在柱子上,他则被绑在床腿上。午夜后,他磨断了绑他的绳子,从梁上放下父亲,解开捆母亲的绳索,三人逃了出来。不幸,小海水的父母有幸逃脱,年幼的海水又被抓住,押到华阳镇的三官庙。国民党兵用刺刀戳、竹签扎等残暴手段,逼他说出父母和华阳游击队的下落。小海水坚贞不屈,国民党军只好把他仰面捆在长凳上,当着华阳镇老老少少的面在三官庙前的戏楼坝拷问他,在他的头上钉上了一根三寸长的铁钉,然而小海水至死都未吐露一个字!
红二十五军当年在华阳镇驻守期间,在红岩沟(离军部所在的红石窑约3里路)栽种了数百棵松树,如今长成了“红军林”,有简介。
在“红军林”石碑旁边,是一座军旗下的三人塑像,似乎还没有完工,也没有说明。
从华阳镇去往金丝猴谷的道路旁,有一个隐蔽的“红军洞”,洞口已长满树草,但仍然能看出来洞有一定深度。在百度上关于华阳景区的介绍中,红军洞“洞深十余米,洞中连洞,神秘莫测,这里是红二十五军与秦岭游击队的秘密联系点。走过小桥的农户家是秦岭游击队队部遗址,队长孙鸿的夫人健在。”
华阳镇,不仅是景区,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重要根据地,还是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重要游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