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日寇的侵华战争,我们看到的滚龙沟是绿色山林、层层梯田、美不胜收、生活美满,当晚我们与会同志住在了南滚龙沟的农家院。第二天一早,大家还观看了南滚龙沟村史展览,经过抗战锻炼的滚龙沟人,在战天斗地的年代大修梯田,改变了吃饭靠老天的穷山沟面貌,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全国样板村。平山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办、县旅游局均派领导干部参加了我们在滚龙沟的纪念活动。
第三天:大家奔赴报社游击办报遭受日寇飞机轰炸的地方——保定满城刘家台乡瓷家台村,参加我会与慈家台红色文化交流中心合办的“《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展览”揭幕仪式,并参观了展览。红色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武书敏介绍了办展情况,陈华介绍了陈春森会长讲述的1939年底报社遭受日寇飞机轰炸的历史,当时报社被迫就地坚壁机器设备,连夜急行军百多里地,冲出包围圈,并创办《反扫荡》副刊,连载4期。抗战时记者采访条件十分艰难和危险,报社女记者戈焰曾在满城化妆采访,戈焰之女钱丹焰从未来过这里,这次来与她母亲采访时的照片合了影。大家还参观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抗战展室。在祭扫芝兰沟抗战无名烈士墓时,当地老红军、八路军后代焦同占现场介绍了日寇飞机轰炸惨状,回忆了邓拓和印刷厂,十分怀念抗战时秋毫无犯的老八路。大家在祭扫“抗战无名烈士墓”后,高唱《在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并与路过此处的北京和唐山两路红色旅游队伍一起,合唱了《游击队员之歌》。唱歌人与听歌人均满含热泪,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我们缅怀抗日先烈、不忘继续革命的心愿是共同的。
四、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成果
在这次活动中,研究会组织大家分别在阜平城和滚龙沟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很多报社老同志后代都是第一次来到报社游击办报地,第一次来为烈士扫墓,第一次体会抗战时期老一辈新闻人办报的艰辛。大家畅所欲言谈感想、讲体会,娄向丽、胡晓燕、钱丹焰、张培等同志,都结合父辈的抗战办报史,谈了自己的感受,深受教育不虚此行。胡冀燕、王卫国、陈华、马波、刘兰、陈静、张慧民等纷纷在展览留言簿上写下这次参加活动的体会。大家说过去很少听父辈们讲起,即便听过老人们曾经淡淡的讲过这些故事,当我们重走在父辈们游击办报的路上时,感到的却是沉重、敬仰与震撼。我们坐汽车3天才去了4个村子,都感到很累,而父辈们是靠两条腿,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走了10年游击办报路!其艰难困苦,我们感同身受,受教育匪浅。
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介绍了她对我报史研究会的研究,她认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32年研究《晋察冀日报》报史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成果丰硕。赵玉明教授曾经说过,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是我们国家由老报人自己研究其报史,而且坚持不懈的唯一一家,也是奇迹。
26日下午纪念活动在保定结束、返京。这是继2010年元旦时,我报史研究会组织的报社后代“重走游击办报路”活动后的第二次重走活动。此行圆满成功!
五、宣传报道
本次活动结束后,中红网于9月27日最早刊登了杨建国写的特稿《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到太行山区重走抗战游击办报路》,全程报道了这次活动,图文并茂,共刊登了20多幅照片(可在网上查找)。10月25日,《宁波日报》刊登了汤丹文参加活动后的整版长篇报道《四明女儿太行情》,记述了报社烈士、女记者应唯鲁的事迹,和我研究会帮助查找烈士家属数十年,终有成果的故事。
参加本次纪念活动者名单
副会长:邓小岚(邓拓之女)、胡冀燕(胡开明之女)、王卫国(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原执行主编)、陈华(兼秘书长,陈春森陈英之女); 副秘书长:赵革平(赵继英之女)、李左亚(李肖白之女)、张培(张正光之子);天津小组组长:娄向丽(娄凝先之女); 研究会成员:胡晓燕(胡开明之女)、郑斯平(郑季翘之子)、钱丹焰(钱丹辉戈焰之女)、陈静(陈华敏之女)、马波(马建民杨沫之子)、张丽娜(马波夫人)、张育新(张磊之子)、刘红军(刘庆贵之女)、张慧民(张布克之女)。 研究报史专家、学者、来宾:乔云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金凤(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靳建疆(人民日报社办公厅)、方玲玲(冀中老八路后代,《敌军书简》翻译者之女)、高小兵(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中心); 新闻媒体:中红网记者杨建国、《宁波日报》记者汤丹文、《石家庄日报》编辑王律、《保定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记者站)等。 受邀的陆良年(抗战名记者陆诒之子)、范苏苏(范长江之子)和部分烈属代表,因故未能参加本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