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完电视连续剧《伪装者》,这部谍战剧有两个情节给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军统上海行动组组长的明台,让自己的生死搭档于曼丽与郭副官一起负责与重庆的电台报务联络,而于曼丽接收到的第一份电文,竟是要求行动组保护国民党军统与汪伪76号勾结走私的命令;二是明台夜间亲自查看地下运输仓库,发现其中存放的均是国民党和军统上层走私谋利的紧俏物资。剧中主角明台是一位富家少爷,后被绑架至军统训练班接受专门培训,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统特工。他暗杀汪伪高官,刺杀日本间谍,因屡立奇功受到上峰嘉奖。但明台拼着身家性命的一次次浴血奋战,总被国民党和军统大发“国难财”的龌龊行为搞得心灰意冷。明台最终被中共地下组织成功策反,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回看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和沦陷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幅对比鲜明的图像呢?电视剧《伪装者》虽说是一部文艺作品,但文艺来源于生活。国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开辟的那条地下交通线,却被国民党重庆方面用来与汪伪76号暗通款曲、走私谋利。敌我双方相互勾结、谋取暴利,这种情形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当年公开的秘密。如此“烂透了”的国民党及其军统,还能够让明台这样的热血青年为之拼命吗?可想而知,当年的国民党是如何丧失民心而导致全面溃败的。
由电视剧《伪装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几年热播的另一部谍战剧《潜伏》。军统天津情报站长张敬中,是《潜伏》一剧中成功塑造的一个反面角色。正是这个看似亲切和善的张敬中,常常会策划一些阴冷狠毒的计谋,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不露声色的敛财高手。张敬中年轻时曾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人,多年的官场砺炼把他炼成了一位老奸巨猾的军统官僚,他看透了世事,看穿了“现在的人嘴上是主义,心里其实都是生意”。张敬中曾对自己的下属余则成说过这样的话,“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我研究了15年,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剧中的张敬中常会在一些看似随便的聊天场合,不显山露水地授意余则成为其大肆敛财。天津情报站长张敬中是国军少将,应该算是国民党的中坚。但这种“只有生意、没有主义”的中坚越多,国民党的“溃烂”会更厉害。国民党最后丧失大陆、败走台湾,类似这种“溃烂”的大面积暴发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电视剧《伪装者》,还让人想起了一部深受观众好评的谍战剧《北平无战事》。剧中的曾可达是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的少将督察,看着他总是忙忙碌碌、吃辛吃苦,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位勤奋工作的共产党的干部。《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确实是忠于信仰、刚正清廉、爱憎分明、恪尽职守,为救党国于危难无怨无悔不辞辛劳,是剧中最辛苦、最努力、最操心的一个角色。曾可达是蒋经国创办的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受命彻查北平民调会和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贪腐案,后来又负责“孔雀东南飞”计划,虽然他秉持铁血救国的理想,但面对党国臃肿的官僚体系和众多贪腐要员总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曾可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被现实撞得支离破碎;曾可达心中的理想坍塌了,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国民党贪腐横行的官场中,曾可达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再有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开枪自杀是他最后的选择。清廉自守的曾可达不会以权谋私、贪腐自肥,不会像那些党国要员那样将一己私利置于国家和民族之上。一位对党国忠心耿耿的军人开枪自杀了,这是曾可达的个人悲剧吗?这难道不是那个所谓的党国的悲剧吗?
据台湾国史馆编纂的《戴笠先生与抗战史料汇编》记载,抗战期间,军统局长戴笠曾向蒋介石发去一份密电,主要是汇报军统工作人员对云南怒江前线部队的调查情况。这份电报有如下内容:“……各师师长所报之人数,均非实在之数目……又查怒江前线各驻军官兵,现多勾结商人,走私运货……当此怒江西岸敌人常思蠢动之际,上述情形,深可忧虑,似应一面严格查验各师缺额,加以补充,并从严取缔官兵走私,以免贻误大局。”这份电报揭露了国民党怒江前线部队的两大劣迹,一是军官普遍吃空额,二是军人勾结商人向敌战区走私。戴笠在电报中所言前线之情形严重确实令人震惊,而且这两大劣迹已成为抗战期间国军的普遍性顽疾。由此可见,电视连续剧《伪装者》、《潜伏》、《北平无战事》中有关国民党的贪腐情节,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实蓝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