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我总会在那口琳琅井旁边多停留一会儿。每一次,总会让我心潮澎湃。
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仪陇县,自古缺水。
“好个仪陇城,山高路不平。几天不下雨,脸都洗不成。” 这是仪陇县曾经流传多年的“童谣”。
“十里担水不觉远,夜晚偷水不顾脸。抢水操戈不顾亲,打破脑壳为一担(水)。”这是仪陇曾经流传多年的“水谣”。
这些歌谣折射的,是一个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土地上26万余人吃水难的真实。水,对于生活在江河湖畔的人们来说不足为道,但对十年九旱的仪陇人来说,那真是滴水贵如油啊!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滋养万物,润泽众生。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又怎么能离开水呢?
流年似水,时光回流。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一个夏天。
那天,那时,位于仪陇县马鞍场琳琅村琳琅水库旁边的李家湾的一处小山坡上,一个14岁的少年正盯着干涸的大地,也这样苦苦凝思:人,怎么能够离开水呢?
老天已经有4个月没下一滴雨了,空气干得似乎一触火星就会燃起来。处处是焦灼的面庞,处处是冒烟的瞳孔。水!水!水!来来往往的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找水的人群。
这个少年于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初六)的清晨,出生在一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16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当时,全家已有11口人,这里热天酷暑难挡、烈日暴晒。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少年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现在,他的脑中浮现出乡亲们跑10多公里山路找水的情景:他们提着能够装水的器具,拖着长长的队伍,在一些小水坑里找水,舀上来的,是浑浊的泥浆水!在那个缺水的年代,连这样的泥浆水也少得可怜!不少平时关系不错的乡亲,就为舀上这样一点水,也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武。
他想起了自己割草时,发现的那一块地方。那儿草长得特别茂盛,草下的泥土润润的,他想:“下面可能有泉水,去挖一下,说不定能挖一口井呢?”
说干就干,他找来了几个小伙伴,带上镰刀、锄头,割去长得茂盛的草,挥锄挖了起来。
小伙伴们轮流挖,没多久就挖了很大一个坑,但,还是不见一滴水。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人人汗流满面,精疲力竭,小伙伴们嘟哝着:“挖了这么深都没水,不会有水了吧?再到别处去挖吧!”
14岁的他耐心地劝说:“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有这么湿?我想下面肯定有水,只要坚持挖下去,一定能挖出水来的!”
小伙伴们半信半疑。
他想,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大家有信心,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于是,又鼓励他们:“我们都挖了这么大一个坑了,再找别的地方,这个坑不就白挖了吗?再挖挖看,说不定就会挖出水来了呢!” 小伙伴们终于又有了信心。
当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飞溅到孩子们脸上、身上时,所有的孩子都惊呼起来。在这个少年的指挥下,孩子们果然成功挖出了一口井!
乡亲们对少年直竖大拇指:“小小年纪,就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个村叫琳琅村,当地老百姓后来就把这口井叫“琳琅井”。
这个领着小伙伴为旱山村成功打出一口井的就是少年朱德。
朱总司令的善心由这口琳琅井,绵延他一生的戎马倥偬:为民造福,为民解忧。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一句话:“假如在毛泽东发展起来的特殊模式的农民起义中没有朱德的忠诚无私的支持,毛泽东在农民革命中能够取得胜利,是不可思议的。”
朱总司令,威威堂堂;泽被苍生,德及万方。这口琳琅井,一直蕴涵着伟人的爱民情怀,至今还润泽着元帅故里的人民。
似水流年,岁月峥嵘。
2004年8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仪陇视察,在这口琳琅井旁边,胡总书记思绪万千。后来,胡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
一口琳琅井,福泽万年长。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时人尊称“荀卿”。他在《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对历史有功的人,对百姓有益的人,朝朝缅怀,代代瞻仰;对历史有罪的人,对百姓有害的人,岁岁羞辱,年年唾骂。
因此,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