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汉字的繁、简之争,时有激切攻防,各有理据,亦各有偏锋,但多是就字论字,视野狭窄。既无对汉字既往历史的理性总结,也少见促进汉字走向世界的理性思考。汉字曾有过长时期的独有辉煌,形成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文化圈。我们今天研究汉字,讨论繁、简得失,目的应该只有一个:确保汉字的稳定与一统,尽快复兴盛世汉字之声威,助力“中国梦”践行得更加辉煌!
(一)
根据我们的研究心得,汉字的发展可粗分三期。从商代中叶到秦代,时间大约一千挂零年,是汉字形体巨变期,由甲骨文而金文,由金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迅速形成便于书写的方块字。从汉初到清末,时间两千二百余年,是汉字形体的超强稳定期,为世界一切文字所罕见。虽有隶、楷之别,但二者只有形态稍异,笔画结构是一样的。从清末到1956年,时间大约半个世纪,是所谓“汉字革命”时期,大陆地区从此进入简化字时代。
如今的繁、简之争虽然热闹,但都忽略掉一个大问题,即“汉字革命”或称“汉字改革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怎样的思想认识下产生的?直接地说吧,“汉字革命”和“汉字改革运动”,都是在中华民族失去文化自信后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欧美列强接踵跟进。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又完败于日本,先后签订了《辛丑条约》、《南京条约》、《爱晖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几千年唯我独尊的上朝天国,一下子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惨景,积贫积弱,国将不国。中华民族顿时从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沦落为严重的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污,认为万事不如人,许多中华精英便积极探索民族自救之策。搞实业救国者,便发起“洋务运动”,开矿山,修铁路,办工厂;搞文化救国者,便发起新文化运动,其中之一便是“汉字革命”,设想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但是,用拼音文字取代以形表义的汉字,是根本行不通的死路,于是便推行简化字运动。第一个提出使用简化字的是清末大学者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所谓“俗体字”,就是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打响了汉字简化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同年劳乃宣、汪荣宝等人在北京发起并成立“简字研究会”,是为我国第一家研究简化字的学术团体。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发表《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是为我国第一个简化汉字提案。而真正由政府牵头,由国家推行汉字简化运动的,是1956年《简化字方案》实施。 1954年12月,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原来的想法是把通用汉字分年批次全部简化。王凤阳的《汉字学》说:“如果每批简化汉字公布推行的时间的间隔是20——25年,那么汉字的简化工作要80——100年才能完成,换句话说,汉字的简化工作要绵延三至四代的时间”。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简化字,没等推行旋即取消。至今六十多年了,仍不见新一批简化字出世。从国家到学者,似乎都不再关注新简化字的进展了。这起码说明,汉字简化已失去紧迫性,甚至必要性了。
简化字的“临时工”性质,最显著的弊端,是在全中国大一统以前,只能在大陆地区推行,港、澳、台和华侨,依然使用传统繁体字。只有大陆实行简化字,即使简化字利大于弊,起码也实施早了点。时至今日,它甚至成了全国统一的一个事前没有想到的思想文化障碍。
(二)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这大约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字定义。但如果从更高更深的层次去认识汉字,你就会豁然开朗,汉字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历史学家说:汉字是华夏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汉字研究又开辟一个新领域,叫“汉字文化学”。历史学家用汉字解读古代历史,文字学家用汉字探求先民文化,都已取得丰硕成果。
既然享寿五千年的智能化汉字是储藏华夏历史与文化的富矿,所以对汉字的简化就当格外慎重,不能为了少写几笔,将其历史文化价值毁掉。每当看到这样的汉字被简化,在我们心目中就像打碎一件传世文物,或拆毁一处名人故居,淹灭历史,悔之莫及。例如将“優”字简化作“优”,就毁灭了我们先贤圣哲万古长青的造字理念和人生哲理。“憂”是“忧”的繁体,凡兴家治国,经天纬地者,无不先“憂”而后“優”,故“優”字从“人”从“憂”。进入市场经济竞争剧烈时代,人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进一步证明了“優”字所涵哲理的永世真理和普世价值,而今为省几笔,草草简化作“优”,得不偿失,莫此为大。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文明古国至今独存的以形表义的汉字,还需要继续简化下去吗?我们认为,经达五千年的自我完善,已经功德圆满,不需要再简化,也无需再繁化了。当前最最需要的,是大力维护汉字的国色天香,让国人敬畏汉字,全力保护汉字的稳定与统一。若每隔20年简化一批汉字,使汉字长期处于运动不居状态,汉字便无法进入世界,对中华文化也必是一场灾难。
先秦是汉字的定型期,汉代是隶书兴盛成熟期,汉末又演化出楷书。有了便于书写,又端正大方的隶楷,汉字便进入超强的稳定期。从汉初到清末,十多个朝代,两千二百余年,几乎没有发生过可称得上的所谓“变革”。汉字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更强势巩固了中华帝国的长期大一统。在此期间,出现了大汉盛唐,宋代的经济繁荣,明代的七下西洋。清代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是康乾盛世的中国。汉字的长期稳定,极大地提升了汉字文化的征服力和同化力,入主中原的蒙元和满唐,都被汉文化同化了。其是的汉字虽无走向世界,但却走向东洋和南亚,形成至今还在的东方汉字文化圈。稳定的汉字,其功伟矣哉!
几经磨难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已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祖国也已强势崛起。这就要求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一定要空前的稳定,空前的强势,汉字才能走向世界,中国才能拥抱全球。所以汉字再也不能随意革命下去了。
(三) 为了汉字万世永固,华人一统,我们似乎应该对所谓“汉字革命”而生的简化字,来一次理性反刍,优者存,劣者汰,尽早形成两岸四地,海外华人,甚至东方文化圈都可接受的统一而稳定的汉字。 在反刍简化字时,似应主要反刍简化字之弊,有弊则改,恢复繁体,有利的则保留不替,但要积极宣讲,以理服人,以求尽早实现中华民族汉字大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