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年来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考核学校好坏的标准仍然定格在学生考试的分数上,这样就使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的学生正如孙正聿所说:“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品质差,不好管。笔者也曾经亲历了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发生矛盾,在没人处打了三次,有很多学生围观起哄,没有一个学生拉架、没有一个学生告诉老师,直到第三次打得头破血流后,才告诉老师送到医院;破坏公物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给我深深的震撼,我觉得这是良知的丧失、人性的泯灭。这也是学校教育德育阵地的沦陷。面对教育领土的沦陷,做教育的同仁们,难道我们还没有危机观和悲情感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是否有所倾斜呢?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让道德成为一种信仰
无论何种道德,总会给人一个思、想与行动的价值理由,功利的亦或义务的,自然的亦或世俗的。这种理由包含着人思、想与行动的理性与确定性。如我们说,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信仰时,就意味着你了解和知道他在面对生活时会选择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与行动。边强就是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信仰的孩子,边强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就乐于助人,他把帮助别人看成是快乐和幸福,上学后,在老师的教育下,边强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舍己救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不是所有人都会乐于助人、舍己救人。尤其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多数都比较自私自利,他们更不会做这些,因此,学校更应该把道德作为一种信仰来抓。
二、德育地位不能得到落实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这是教育的规律性要求。然而,德育的首要地位却难以落实,重智轻德倾向严重。一些学校把德育工作简单等同于对学生的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缺乏科学而具体的指标,也影响了德育工作者以及广大教职工做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削弱了德育在中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使其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三、德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近些年,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也作了许多调整。吸收了一些反映时代主题和精神的新内容,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化、说教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老师讲授的、要求学生记住的仍然是条块分割的知识要点和考点。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缺乏解释力,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一些矛盾。德育内容缺乏整合,变成了“德育是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淡化了人们对德育科学性的认识,从而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德育方式方法简单
一些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违纪行为的处罚。严格管理当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辅之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只注重严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德育因此被虚化。二者毕竟性质不同,功能有异。管理靠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德育更多地依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只有将和风细雨的说服教育工作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德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五、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德陶冶、个性养成至关重要,但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却令人担忧。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家长虽然想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却不得法,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他们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知还有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情感、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长采取的是诸如“你要认真学习呀!”、“上课要认真听讲”等嘱咐式教育,而且一旦孩子达不到其要求,就采取打骂教育,当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逆反心理的增长,就会出现反抗,离家出走,以致最后家长对孩子无法管教,最终成为问题孩子。部分学生家长以经商为主,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在学习上对子女也没有什么要求。有的忙于生意,无暇管理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在这种缺乏约束的环境下,由犯小错误而渐渐发展到犯大错误,使家长痛悔莫及。
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班主任,既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又是执行学校德育工作的协调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的“父母”,其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解决中学德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管理制度,引导学校改变思想观念,改变德育模式,在教师中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1、严格德育管理制度。
平时对学校的德育检查要严格执行,做到依规办事,保证制度的严肃性。采取有组织的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定时检查与突击检查、专班检查与学校之间互相检查相结合的形式,注重过程管理。
建立奖惩制度,对好的作法给予肯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进行通报。将检查的结果纳入学校的年终目标考核之中,年终考核严格按规定执行。检查的结果还与学校的德育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促使各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实行德智并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改变思想观念,创新德育模式。
学校要以具体事例来教育学生,在熏陶中使学生领会到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失德、符合道德的事做出自己的评判;树立身边榜样,参照榜样约束自己;教师善用褒奖,一分为二地表扬学生,中肯地批评学生。总之,德育模式在创新的前提下,力求多样化、生动化、直观化,适应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3、建立制度管理,实行德育工作责任制。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每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师德修养,充分认识到肩上的重担,才会在平时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每堂课,每个时机去引导、去规范。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去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班主任要认真履行职责。如学校规定,学生半天不上学,班主任应及时上报政教处,一天不上学应上报学校,并及时与家长联系;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学校规定的家访要求,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家访;耐心细致地做学生思想工作,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实行德育工作责任制,应防止将“全员育人”泛化,防止出现说起来德育人人有责,出了问题,推诱责任,又无人负责的现象。
4、建立机制,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岗位联系起来,与优化教师队伍结合起来。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聘请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解聘师德水平差的教师,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开发适应时代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如初一开展好衔接教育和初中学法指导;初二开展好心理健康青春期及法律知识教育;初三主要是择业教育和学生考试心理指导。还可以每个月拟定德育主题,分段安排,如开学初的行规学习习惯,每学期期中则是学习方法、思想认识及复习考试教育:学期末则是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德育工作有计划、有层次、收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