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局紧紧把握党中央强劲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抢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了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我县,争取了新建22个乡镇文化站配套项目,资金440万元;争取了“农家书屋”项目315家,资金630万元,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争取二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155万元;争取其他资金23万元等, 各项文化活动设施不断完善。
4、文化旅游,效益凸显
目前我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温泉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以香火龙民俗文化、古祠堂建筑文化为重点,以太极予乐湾、文塔、义井、太保第、绣衣纺、八角楼、千年道观以及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补充的文化产业体系。我县充分将深厚文化融入旅游中,吸引了全国各地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2012年至今,仅各文化旅游景点景观就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实现相关直接间接收入2.6亿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汝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依据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但现在初步开发利用并推向市场出现零、散、小、乱的现状,品种不多,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在保护、开发、宣传、利用的力度上均显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其整合开发利用不到位。
(二)文化品牌意识不强。由于在文化特色资源上挖掘力度不足,我县文化产业在商业运作及文化产品延伸开发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总体上尚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尚未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县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现阶段还是弱势产业,还是以公益性为主,还需要给予政策扶持。虽然中央、省、市都有文化产业政策,但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位。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明晰,影响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融资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发展汝城特色文化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特色,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规划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按照文化、旅游、经济三结合的新思路,借鉴外地市成功经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各种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更新观念,培育文化品牌意识和产品消费市场。在消费观念上,分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需要消费者购买,文化事业则是公益性的,通常由政府投资,无偿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消费的;在思想认识上,消除对文化单一属性的认识,强化文化产业的“主业”观念,树立起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且更具有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新观念;在投入上,破除文化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或投入产出比低、投资收益周期长的旧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新观念。
(三)强化管理,建立有效运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新机制。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二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设立汝城县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外资进入汝城文化产业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