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举办的“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以下简称“黑土军魂”)推出以来,观众盛赞不断,反响强烈。诚然,这是对展陈设计者最好的肯定,但同时又是一种激励。众所周知,一个优秀展览要具备多种元素,而主题提炼与内容学术把握是尤为关键的环节。本文仅就“黑土军魂”陈列的主题提炼与历史问题站位的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或许可为陈列设计提供些许借鉴。 一、主题提炼准确鲜明,阐释手段丰富 陈列主题的准确定位决定着陈列内容设计的方向和思路,是陈列展览能否成功的关键。“黑土军魂”主题定位即是利用弥足珍贵的抗联文物,运用最新科研成果,通过东北抗日联军光辉历程的再现,弘扬传承东北抗日联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大无畏牺牲精神。这种定位的提炼,准确鲜明,抓住了特点,也就是抓住了抗联精神的核心信息。依据这种定位,“黑土军魂”运用丰富的陈列语言,在抗联精神主题阐释方面做足了文章。 1.充分利用院藏抗联文物资源,发挥文物揭示陈列主题的不可替代作用 杨靖宇的饭桌、周保中的铁笔、汪雅臣的银挂件、少年营单刀等305件珍品,尤为突出,深刻揭示抗联精神内涵。 2.陈列分四个主体部分进行展示 “奋起抗日 肩负民族救亡重任”“配合抗战 烽火关东声威远扬”“艰苦卓绝 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舍生殉国 热血铸就英雄壮歌”,作为一条主线揭示抗联精神的内涵,主线清晰且紧扣主题;以创建武装等15个单元的内容形成一条辅线,按照抗联军队建立、发展、贡献的脉络紧密衔接。各单元间内容相对独立,都紧扣该部分主题进行演绎,让观众在参观时对抗联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3.选取最能集中表现抗联精神内涵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作为重点亮点内容 如,抗联军队创建、那尔轰会师、西征、抗联艰苦性、收复东北等重大事件;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等抗联英雄人物和群体的事迹。在编织“故事线”时,从具象化、人性化的视角准确找出抗联重要英雄人物的最具震撼力的聚焦点,以此折射出抗联精神内涵,让人物走入观众心里。 4.运用雕塑、场景、绘画、多媒体等形式诠释抗联精神内涵 如,尾厅主题雕塑采用长白山方解石为原料,造型雄浑,昂扬向上,突出表现了抗联精神。油画“十二烈士山战斗”、场景复原“杨靖宇将军殉国”、大屏幕投影“八女投江”等,生动再现了抗联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二、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支撑严谨厚重 陈列展览对学术成果的使用是丰富展览内容的手段,更是保证展览内容科学严谨的关键。“黑土军魂”是历史题材的展览,是对抗联军史研究成果的科学运用,因此,必须对抗联历史研究情况和最新动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研究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当时在国内外都有一些文章和著作问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特别是东北三省的史学界(主要是党史界),包括吉林省博物院专业人员,全面开展了对抗联历史的研究,开始出版综合性专著、人物传记、资料丛书和发表学术论文。其中代表性著述有近50部,主要有《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91.2)、《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王承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2)、《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常好礼,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0)、东北抗日联军十一个军军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高树桥,白山出版社1993.3)、《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尚金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5)、《杨靖宇将军传》(陈瑞云、宋世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7)、《周保中将军传》(赵素芬,解放军出版社1988.11)、《李兆麟传》(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10)、《赵尚志传》(赵俊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10)等。还有李鸿文等撰写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近40篇。这些论著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了抗联历史的全貌,总结了抗联斗争的历史经验。这些论著为“黑土军魂”在主题提炼和内容安排上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和基础素材。 “黑土军魂”在内容设计时对上述学术资料和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运用时强调使用权威性公认的学术成果,特别注意抗联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政治、史实把握。同时,聘请李鸿文、霍燎原、王宜田等抗联研究专家把关,融入了统一战线、抗联歌谣、抗联野营、抗联人物等最新研究成果,还吸收了周保中女儿周伟、李兆麟女儿张卓亚等抗联后代提出的意见。 三、以史为据,说明东北抗日联军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黑土军魂”作为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军史的陈列,自然会涉及一些抗联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以史为据,对这些问题予以客观、真实地解读和诠释,并得到了抗联史研究专家的认同。 1.东北抗日联军人数问题 关于抗联在各个时期的人数,采用史学界一般认定的说法,即1932年开始先后创建的东北各地反日游击队(抗联前身)到1933上半年达到3000人以上;1933年下半年反日游击队开始改建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到1935年末达7000余人;1936年2月起抗联各军陆续建立,到1937年上半年兵力达2万余人,1937年下半年则达到高潮,为3.6万人。1938年后抗联进入极为艰难的抗战阶段,人数开始减少,到1942年成立抗联教导旅时,人数下降到800人。在陈列中运用8个图表等手段将抗联人数的变化完整地展现给观众。另外,还运用版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时人数进行对比,让观众了解抗联占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全部抗日武装力量的三分之一。 2.东北抗日联军归属问题 一些观众不知道抗联的最后归属,认为抗联最后失败了,被打散了。为澄清这种错误认识,让观众清楚了解抗联最后的去向,我们用版文形式予以展示:“1945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11月3日,东北人民自卫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起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 3.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关系问题 依据抗联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陈列中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抗联的关系,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观众了解中共与抗联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的信息。主要诠释的内容为:抗联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抗联同关内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按党的建军原则建立的;抗联是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武装团体,而不是统战部队;中共东北党组织是在与党中央隔绝的状态下(中后期),独立领导抗联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抗联军中的统战部队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并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