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志可嘉
1914年春天,一辆北去的列车撞开浓重的夜雾,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硬卧车厢里坐着年已50岁的葛健豪,她带着新寡的大女儿蔡庆熙,小女蔡畅和年约7岁的外孙女一道去长沙求学。 辛亥革命的胜利,倡导女子教育的新思潮席卷湖南,各种新学堂应运而生。这时蔡和森已经18岁,长得英俊聪敏。蔡和森从小聪明伶俐,在家乡是出了名的,有“小神童”之称。他13岁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为了维持生计,葛健豪只好让老二蔡麓仙在家门口摆摊做点小生意,和森便送去店里当学徒。“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和森熬过了3年非人的生活,以后再也不肯去了,宁愿忍饥挨饿,在家闭门苦读。葛健豪见和森很有志气,认为不能再呆在家里守着故纸堆,决意培养他,典当了结婚时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给他作学费。1913年春天,蔡和森离开家乡永丰镇,走上了革命道路。但她再没有力量送蔡畅上学了,就自己当老师,教女儿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由于对时局的见解不同,葛健豪的丈夫蔡林容仍旧抱着封建思想不放,拖着长长的辫子,独个儿关在屋子里形影相吊,为清王朝的倒台夙夜忧叹,并经常与妻子发生口角,直至离家出走,葛健豪一点也不难过,她决心彻底打破封建枷锁,像秋瑾那样,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来。正在这时,蔡和森从省城回来,告诉母亲,长沙有个“女子教员养习所”,是专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一所速成学校,只要有高小文化基础就可以报考,并且学校免收学膳费,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就能从事女子教育的职业。葛健豪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心里一亮,她早就想送蔡畅去受教育,自己也想学些新知识,学点自食其力的本领,现在机会终于来了。这时,庆熙正带着小孩在婆家守寡,苦度时光,葛健豪索性把她们母女接回来,让她们也一起去上学,将来好自谋出路。她变卖了自己最后一点嫁妆,带着女儿和小外孙一家,三代5口人,乘船换车来到长沙,开始了共同求学之路。长女庆熙入了速成班,三女蔡畅入了初小班,小外孙也进了幼稚班。然而,当她来到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报名时,学校见她年纪这么大了,还带着孙辈,不让她报名,她很气愤,一纸诉状告到了长沙县衙,知事默默读了她的诉状,心想:“年纪确实是大了一些,但看她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能不能跟得上班?”这位知事原是清末秀才出身,后来投身国民革命,思想比较开明,喜欢对对,便以出对来试试葛健豪的文化底子。他抬眼见县衙对面是一座清静庵,脱口吟出上联:“左和尚,右尼姑,何能清静?” 葛健豪早在中年时,虽是6个孩子的母亲,但仍然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每天跟着和森到私塾伴读,几年后,她居然能诗会文,成为乡下一名女中文士。她见知事有意出对考考自己,略略一想,吟道:“上观音,下罗汉,各自修行。” 知事一听,暗暗吃惊:别看这妇人年纪大,却是才思敏捷,对出即答。刚才出的是俗联,再出个雅联试试如何?又吟道:“高唱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葛健豪明白,这是知事以眼前的“高真戏台”为题,他的上联嵌了个“高”字。很快,她回了一联,嵌进个“真”字:“真情毕露,斯人莫道世间无。” 知事听罢,内心佩服不已,他想:出个雅联,她也对得十分工整,不如再出一难联。于是,他对葛健豪说:“前不久,我的姑母八十寿诞,她的7个儿子齐心为老母摆酒祝寿,着实热闹了一番。我撰了副上联,至今还未得出下联。”说罢,他吟道:“八十老母不是人,原本天上织女星。” 这一上联,先抑后扬,奇峰突起,恰到好处,要对出下联,难度颇大。葛健豪不慌不忙,仔细推敲一会,忽然她瞥见戏台雕花板上的《蟠桃献寿》图,灵感一动,双眉飞扬,朗声吟道:“七个孩儿皆为贼,专偷蟠桃献母亲。” 知事见她很有才学,功底不浅,又听了她申述读书的理由,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就在诉状上批了“奇志可嘉”4个字,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接过诉状,感动地说了一句:“勤政为民。” 就这样,葛健豪被免试进了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她们祖孙三代求学,曾一度在长沙传为佳话。 积极办学 1915年深秋,草碧枫红,秋光正佳。坐落在永丰镇南街的观音阁,平日里冷冷清清,如今却变得热闹起来,上百名青年妇女在这里学习缝纫、织业、书声琅琅,笑语飞扬,这便是葛健豪创办的“湘乡县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她在长沙就提出了这个主张,立志要兴办妇女学堂,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姐妹们,帮助妇女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儿女们听了,都很赞成,尤其是蔡和森利用暑假四处奔走,还专门去湘乡县政府联系办学事宜,又帮助母亲寻找校址和解决经费。 这所简易职业学校开办了文科、缝纫、织业三个班,凡入学的贫苦百姓家的妇女免收学费,对缝纫、织业班的学生还给一定的生活津贴。葛健豪母女都在学校任教,她自任校长,14岁的蔡畅自告奋勇担任音乐、体操教员,一面教学,一面继续学文化。 葛健豪最注重国文教学,她认为妇女取得和男子同等的地位,首先要和男子一样,受同等的社会教育,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按照当时的规定,学生必须读《圣经》,星期天要做“礼拜”。葛健豪反对这个规定,她把读《圣经》课改为国文课,利用做“礼拜”的时间,给学生讲时事、论国事,向学生传播新思想、新风尚,提倡剪发放足,使学生们既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对国家大事有所认识。她在讲台上强烈地指出:“欲图生存于念,世纪竞争激烈之舞台,无贻神农、黄帝羞,诸君亦有补救之方乎?”她认为要像《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个青年人要以个人的自强去谋求国家的自强,而这种自强,又必须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时,蔡和森也经常利用书信的形式向母亲传播新思想,帮助母亲把学校办成一个宣传民主与科学的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