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习仲勋第二次下放洛阳,分配到洛阳耐火材料厂,“文革”中无限上纲的做法,给他很多警示,到厂后,他明确告诉工厂干部“还是回避为好,以免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耐火材料厂, 他很少与领导干部接触,更多接触的是工人,和工人交朋友、谈天说地,他感到很愉快。
习仲勋串门比较多的是邻居丁师傅家。其原因,一是同住一个门洞;二是和丁师傅同是陕西老乡,风俗习惯,饮食口味,尤其是语言,这些都很容易沟通;三是丁师傅两口好客,家中还有两个聪明听话又很勤快的男孩丁敏和丁虹,讨人喜欢。习仲勋在洛阳,虽有夫人、女儿陪伴,但买粮、买煤、打蜂窝煤等出力气的活儿,总要有人帮忙。特别是那时买煤困难,头天晚上就得排队。所以,他家里不管有点什么事情,不用吭气,丁敏、丁虹和热心的邻居们就给办了。
有一天晚上,习仲勋独自散步回来,上楼前,第一次来到丁师傅家里聊天,自然是以老乡的话题为内容。末了,丁师傅爱人端来一碗家乡风味面条,习仲勋吃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吃,好吃!很长时间没有吃到家乡的面条了!”
以后熟了,习仲勋常到丁家来串门,每次都聊到深夜。丁师傅一家最喜欢听的“新闻”是,介绍中央领导们的日常生活趣事以及习仲勋的革命生涯、战斗故事。而当习仲勋起身告辞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便递到了她的面前。看着丁师傅爱人一脸即热情又诚实的微笑,习仲勋便不好推辞了。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丁敏和丁虹实际上成了习仲勋的勤务员。当习仲勋起身告辞回家时,不用老人说,他俩就会主动扶习仲勋上楼。有时夜里,一听到习仲勋上楼的脚步声,他俩便会跑来给习老当“拐棍儿”。
一天夜里,送习老上楼进屋后,孩子已经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忽听习仲勋房里“咚”地响了一声,孩子连忙披上衣服,跑上楼询问。当得知是习老不慎碰翻了一只凳子时,才放心地回到屋里睡觉了。
洛阳耐火材料厂职工及丁师傅追忆习仲勋,不约而同的说道一个话题:“习仲勋是个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人。”
人民纪念他,因为他情系革命老区
习仲勋是黄土地走出革命家,但十分关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江西创建中央苏区这块红土地的建设和发展。
1985年11月,习仲勋以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身份,乘车前往江西考察。汽车突然遇到了堵车现象,前面的开道车鸣响了警笛、摇着红旗,路旁施工的民工和行人、来往车辆上的人,都把目光投向这个车队。习仲勋的面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怎么能这样呢?你们拉着警笛,两面红旗左右开弓,这样会吓着群众的,也可能会把过往的车辆挤到沟里去的。不要为保证我们赶路,影响老百姓的正常通行。我们是来基层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来给他们添麻烦的。”汽车在中途停车时,习仲勋快步向警车走去,亲自向警车上的同志申明了自己的意见。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觉得当年中央苏区领导干部的形象又回来了!
习仲勋提出过一个朴实的口号,叫作“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到老百姓这一方面”。他说:“我们当干部的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我们的干部叫人家一看,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很糟糕。”他深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他不是群众的老爷,而是群众的公仆。只有为群众多办实事,他自己才可以心安理得。
1997年4月,延安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到深圳开会,听说习仲勋就住在这里,便前去拜访84岁的习老。习仲勋一见忽培元,便问:“延安的铁路修通了没有?”忽培元说:“修通了,每天向西安发一对客车,货运列车也不少。”习仲勋接着又问:“石油和煤炭开发得怎么样?”忽培元说:“原油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吨,煤炭产量现在突破600万吨。”习仲勋问:“延安石油和煤炭储量有多少?”忽培元说:“现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习仲勋听了很高兴,说:“嗯,很有发展潜力。你们要注意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要搞好环境保护。”
习仲勋接着又关切地问:“延安老乡的生活现在怎么样?”忽培元回答说:“80%以上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习仲勋说:“这很不简单。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忽培元说:“我们选择了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改变了过去单纯打坝修梯田的那种办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退耕还林还草,搞户包小流域治理,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习仲勋对此很感兴趣,又追问道:“其余20%的人打算怎么办?”忽培元说:“我们开展扶贫攻坚,采取各级干部下去包村包户的办法,计划在三年内脱贫。”习仲勋说:“这个办法好,就是要保证干部下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现在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干部成天高高在上,吃喝玩乐,怎么能不脱离群众?干部要下到贫困地区包村包户扶贫,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自然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没有不拥护的道理。”
会见结束后,习仲勋坚持把客人送出楼道口。忽培元已走出好远了,回头时,却看见习仲勋还站在那里,不住地向他挥手。
习仲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陕北人民怀念他,老区人民怀念他,工人师傅怀念他,农民兄弟怀念他,文艺工作者怀念他,脱贫致富群众怀念他……纪念他的坦诚相见,纪念他的高风亮节,纪念他的德高望重,纪念他的崇高形象。
毛泽东的五次赞誉与习仲勋形象永世长存!
人民的纪念与习仲勋精神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