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总体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之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不仅重视和关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保障,也越来越关注文化权益的保障。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观赏文艺节目,成为广大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也是不少基层百姓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但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不足,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之间文化生活差距拉大,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群众的文化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不少经济困难家庭特别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为贫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文化生产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同基层百姓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和城市经济困难人群、进城农民工的需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当突出地强调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下更大的力量,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下基层、到农村、进群众。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众之间、贫富状况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保证文化财富在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和分配方式上的尽可能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城市基层社区倾斜,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逐步走向均衡,解决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设施落后、文化场地匮乏、文化产品供应紧张的状况,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充分尊重和尽量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进一步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使所有公民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努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都有基本的文化活动可以参与,都有适应他们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让文化建设走进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要继续完善有关文化政策,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益文化服务。在城市组织的各类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应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方面需要,注意兼顾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承受能力。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农村、进营房。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基本文化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可以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就难以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时间跨度为70年。70年中,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辉煌的道路,党的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迈向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先进文化的继续积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极大地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本文作者 龙新民: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