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也有幸亲眼见证这片红色热土上漩留的“元气”——
当我们在黄昏时分赶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的天主教堂,温柔的橘黄色正透过彩色穹顶的玻璃窗,一路曲折然后洋洋洒洒地落了一地。尚有光,且角度刚刚好。
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文学系的教室设在教堂后的几排窑洞里,当年的鲁艺人用过的乐器、画板都照原样摆放着,整洁、肃穆。
而环顾周围,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生活情趣仍然还在——
如今的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绿荫茂密、鲜花盛开,每到黄昏,这里便汇集了一簇簇、一群群、一队队延安市民,有的打太极拳,有的练健身操,还有的自发组成了弹拉说唱民间乐队,欢快地载歌载舞;而在正对延河和宝塔山的小东门广场,一天早晚两次,在几位身手敏捷、步伐矫健的业余秧歌老师的带领下,两条由男女老少构成的回旋近百米的“长龙”总能引来层层围观,叫好不断。
70年,飞逝的时间足以将曾经最绚丽的色彩冲淡,可是,总有一些东西因为时间的飞逝反被强化着。不信你听贺敬之的那首《回延安》:“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这确实是我听过的最动人,最简洁,也最深邃的情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