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筱林撰写的《毛泽东印象记》,于1934年5月27日刊登在《社会新闻》一书中。该印象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以传记形式,基本客观报道伟人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农民部部长和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中宣部代部长、中央政治讲习班理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政治週报社社长等要职时,在工作、学习、生活、身体、爱好等方面的珍贵情况。它的发现和应用,为研究毛泽东生平事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国民党反共史、统一战线史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珍罕的文献史料和国宝文物价值。经考证,该印象记目前系最早的孤本。它比目前已发现的1937年出版的《毛泽东印象记》还早3年多。
该书的编辑人为田莘耕,发行人为钱禄之,通讯兼总经销处为上海派克路八十二号新光书局。该书长26cm,宽20cm,厚3cm,共480页。封面浅蓝发黄,陈旧自然。书内纸张脆黄,易掉碎屑。全书完好,八品成象。
该书在重点记述对毛泽东印象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从1934年4月3日至1934年6月30日的重要时事。书内设有“社论”、“小评”、“现代史料”、“党政秘闻”、“时事特讯”、“特别资料”、“国外通讯”、“专载”、“小说”等十个栏目。还用大量篇幅,分别刊登了邓演达、张发奎、林祖涵、澎湃、吴玉章、茅盾、郭沫若、谭平山、李济琛、邵力子、肖楚女、柳亚子、李富春、李达、方志敏等24位重要人物的传略,还报道了苏俄、美国、红色苏维埃区以及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的重要情况。
作者筱林在该印象记开头,讲当时日本一家著名杂志,在公布中国近百年来的十大伟人中,有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人物”。还讲巴黎人道报曾登载过一篇毛泽东的传略,篇首大书:“中国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这样一个事实,是社会必须承认:毛泽东已经取代了陈独秀的地位”。
作者开始讲与毛泽东发生联系,是在1924年的夏天。那时作者是杭州一家工厂的工人,因闹风潮被开除出来。当时他的革命情绪很高涨,自动写了一封信给国民党中央的上海执行部,要求入党。一个署名毛泽东的人给了他一封回信,对于他的要求表示热烈的欢迎。而且经其介绍,他才正式取得了国民党员的资格。两人从那时开始通信,而且通信很多。还讲毛泽东的字写得很好,但很潦草。大约每星期他都能收到毛泽东的两封来信。可是在那时,他连毛泽东是谁,长相怎么样,都根本不知道,只知道毛泽东是上海执行部的职员。毛泽东不仅给他写信,还时常给他寄书籍刊物,如«向导週报»、«中国青年»、«新青年»、«前锋»、«中国工人»、«新建设»等。十月间,他接到了毛泽东要离开上海的信。毛泽东讲他因脑病较重,需要回湖南家乡静养。毛泽东在这封信里还为他介绍了两位朋友,即上海大学的张秋人与上海执行局的恽代英。这时,他已经从安体城处知道了毛泽东的大概,即毛泽东是国民党的候补中央委员,也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
作者筱林十一月份到上海,毛泽东已经走了。没有机会与毛泽东见面,他认为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但两人的通信仍继续着。有一天,作者筱林与徐梅坤、徐自民、张秋人、宣中华、俞秀松、华林正在上海书店交谈,由谈长沙文化书社,又谈到湖南人。徐梅坤讲:“毛润之这人很好”。大家谈毛泽东了很多,最后结论是都很推崇他。
1925年秋天,作者筱林到黄埔军校工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毛泽东代理中央宣传部长的消息。他就写信到中央党部去问,得到了毛泽东的复信,并约其到中央党部见面。但是,一直到十一月底,他才到中央党部去见毛泽东。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踏进中央党部的大门。广州市大东路三十号,本来是广东省议会,现在作了中央党部的部址,而宣传部是左边一排楼上,房屋已经旧得不堪,走上楼梯感觉有摇摇欲坠的危险。宣传部的招牌,挂在楼上一个房间的门口。没有传达,也没有听差,自己直到宣传部去。宣传部里摆着两张办公桌,有两个穿西装的人在那里谈话。筱林只得很冒昧地问哪位是毛部长。其中的一位告诉他,毛部长开会了,一会回来。他就坐在一张藤椅上等。中央党部,原来是这样的荒芜、萧条、冷落,简直是一座破庙,真是太出他意料了。
过了一会,一个穿一件淡灰色爱国布大褂子的人,从外面匆匆走进来。没有戴帽,头发长的有点像大牢里的犯人。一张圆圆的脸,带有几分病容。一双布鞋子,已经破了几个洞。这人一跑进来,就到里面一个房间看报。在广东,穿大褂子是一件很刺眼的事情。为什么中央党部的听差也穿起大褂子来?筱林这样想着。过了一会儿,原来在办公室里的一个穿西服的人,指着里屋告诉我说:“你找毛部长,这位就是。”他还不知道我是第一次来会毛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