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芦山县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解放以来,芦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遗址挖掘、申报、利用以及各类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成效明显,为芦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建设开了个好头。
(一)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的认定和申报。1950年芦山县成立县文化馆,将文物列为重要工作任务。1953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物调查组来芦山确认县内文物丰富,由专家邓少琴主持清理沫东乡东汉砖室暮。此后,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抢救、清理古墓数百座,收集文物数千件。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至2011年,芦山县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敏阙及石刻、平襄楼、青龙寺大殿和省级保护单位王晖石棺、红四方面军遗址群、飞仙关南界牌坊等。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花灯和芦山庆坛)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包括蜀王开明城遗址、姜城遗址、唐窑遗址、灵鹫寺及圆觉洞遗址、飞仙关城、青龙关城、姜维墓、青龙寺大殿、白塔寺、广福寺大殿、汉姜侯祠牌坊及姜公庙大殿、佛图寺塔及摩崖造像、河心桥、寿相桥、五通碑、中华苏维埃救国会旧址。通过首次革命遗址普查,共认定中共四川省委遗址、四川省苏维埃遗址等74处革命遗址。县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4件:带鞘剑、陶瓮、铜人像、红军文献;二级文物21件:柳叶剑、绳纹瓦、吉印语、石刻楼房、摇钱树座、武士佣、铜带钩、铜镜、瓷罐、铜锥头、陶水池模型、陶稻田模型、镇墓俑、汉夷土部之章、汉叟仟长章、关内候印、陶瓦房、省油灯、瓷酒壶、黑釉罐、婚姻法碑。尤以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汉代石兽占全国同类文物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芦山又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原省委书记谭启龙来芦巡视,即题词:“芦兰天下香,国宝汉代传”。1986年芦山县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县,1992年,芦山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近年来,芦山县红四方面军遗址、抗震救灾博物馆等被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民俗文化和根雕文化的逢勃发展。能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找到传承民俗文化与助推旅游经济的发展两翼齐飞的落脚点,近年来,芦山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节传承文化,以节助推旅游,以节广交宾朋。” 芦山县在充分挖掘和发展芦山花灯、庆坛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于2006年成功举办‘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实践证明,芦山的探索之路迈得铿锵有力,民俗节一办就是五届。今年,芦山将举办第六届民俗节。芦山民俗节找到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既保护了老的东西,又有了新的创意,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形态鲜活地渗透到现代消费中,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外地游客完成城市体验、本地市民了却城市情结”的窗口。在举办民俗节的同时,芦山县也加强了根雕产业发展力度,先后打造了根雕一条街,并成功举办了四届根雕艺术节,目前,芦山根雕一条街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石刻商家,已经形成国内著名的根雕市场,其中,乌木根雕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紧接着,一项项的荣誉接踵而来:芦山成功申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花灯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成功举办5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打造四川民俗文化县成效明显。目前,芦山县正在规划占地面积达300-500亩,集创意制作、精品展示、拍卖交易为一体的雕刻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根雕产业,打响“根雕”这张文化名牌。
(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一个五年,芦山就突出了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旅游发展总规和飞仙关茶马官道景区规划,启动了大川生态场镇规划,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更加成熟。芦山修建改造“县城——大川——南天门”旅游道路,全面完成大川具有汉风羌情的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场镇风貌塑造,新建集防汛、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川防洪堤,“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生态旅游景区打造基础夯实。围绕民俗文化和地质奇观——龙门洞景区,完成龙门古汉一条街建设,景区和集镇资源有效整合。芦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定位了下一个五年芦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围绕“一城三区两带”旅游发展规划,全力保护水资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构建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提升“三大景区”,打造根雕文化产业园区。在芦山北部,以“神奇大雪峰、清凉大川镇、七彩大川河”为形象定位,借鉴国际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实施景区城镇互动开发战略,大手笔打造大川高端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中部以“亚洲最长砾岩溶洞、世界最大人居漏斗”为看点,形成集观光、探险、体验为一体的地质人文游览胜地。如今,站在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高高的观景台上眺望,银装素裹中的村庄显得格外静谧。一条玉带子环绕在山间,渺渺炊烟,点点青瓦红柱的农房如宝石般镶嵌,好一个美奂绝伦、世外桃源般的天地!大自然恩赐的地质奇观——位于双石镇围塔村的漏斗奇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南部和县城以汉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茶马官道源头文化为吸引核,打造融文化体验、民俗观光、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芦山将积极引入和落户一批重大项目,政府投资完善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与大邑县、邛崃市在开发环西岭雪山风景带、环邛崃山系风景带上实现深度合作,精心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构建邛崃—名山—雨城—芦山—大邑生态文化旅游大环线和邛崃—芦山—大川—大邑休闲度假旅游小环线;加大与成都、雨城、宝兴、小金等地合作,更好地融入四川西部旅游小环线;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逐步实现“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芦山新的零碳经济增长极,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的建设。近年来,芦山县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芦山民间文艺队也日益发展壮大。近几年来,芦山县先后建成了中心广场、姜维广场、汉姜候祠公园及樊敏碑展馆、王晖石棺展馆、红军广场、文化广场、民俗节广场等,总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改造维修电影院、增加配套设施30余万元;5.12地震后,国家对灾区进行了大力扶持,目前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就达1个多亿资金,其中公共文化设施“五馆一基地”项目总投资为2400万元,占地面积为15.5亩,总建筑面积0.7万㎡。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全县40个村6个社区已均建立了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站)、图书室和基层文化服务点的第三级服务体系,根据芦山县各乡镇特点,重点打造花灯之乡、庆坛之乡、山歌之乡,62支农村文艺队活跃在乡村文艺舞台,一个由县、乡(镇)、村(社区)组成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成体系。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芦山县广播电视采用有线联网、卫星接收、无线发射的进行综合覆盖,综合覆盖率97%。共架设120公里光缆干线、1100公里的电缆干线,全面完成了县、乡光纤联网,形成了以县广电局为中心,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广播电视光纤传输网,有线电视网络入行政村26个,通村率为65%。自2008年至今,芦山县文新广局完成了全县9个乡镇28个农家书屋的建设,目前,已为建成的“农家书屋”配送图书36000余册,配送光碟2500余盘,设施设备120余套,合计共投入资金48万元,极大地解决了农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数字县城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越来越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芦山第十三次党代会中,本届县委阐释了文化芦山的定位:文化芦山,既是传承芦山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包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体现未来芦山要着力建设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和谐,包括平安、稳定、便捷、舒适、宜商、宜业,是未来芦山实现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集中体现。未来五年,芦山将以“山水芦山、文化芦山”为主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入“两化互动”、“两个新城”,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将形成芦山推动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芦山具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也具有无以伦比的政策机遇。但由于受到交通、地理等因素的制约,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远远不够理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仍处于极低、原始的阶段,怎样寻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转化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山水芦山、文化芦山的建设目标,仍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