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西3公里处,是一个依山旁水的村庄。这里是红色的土地。1933年,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的王华亭,秘密加入党组织,同年,利用寒假,回村发展了王建业、王家善、王冠章等多名党员,并建立了南庄村党的组织。在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南庄人民贡献爱国粮400万斤。共有400多名青壮年参军参战。有44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
——“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狼烟四起,民不聊生。1921年2月,刘汉兴呱呱坠地。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期,“晋奉战争”过境平山。1937年12月,日寇的魔爪又伸到刘汉兴的家乡。1941年9月,鬼子在南庄一带扫荡。9月14日、15日,鬼子共杀死附近村庄老幼252人。其中光南庄村民就有70人。那年,刘汉兴20出头。亲眼目睹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他铁了心要当兵,要上战场杀鬼子。1942年,他报名参加了八路军,临去区里参加入伍大会前,父母和新婚妻子王金莲及四弟刘法兴在家门口为刘汉兴送行,这一场景被《晋察冀画报》社的记者沙飞拍了下来,沙飞还跟随着刘汉兴拍下了他骑着骡子从南庄到区里开会;刘汉兴和妻子在东黄泥区入伍大会会场;刘汉兴与其他入伍青年背着枪等一组照片。以《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为题,刊登在了《晋察冀画报》上。这一组照片后来成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号角。在平山,在河北,在全国,再现了千千万万个“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场景。他俨然成了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侮的铮铮誓言,激励着千千万万个热血男儿义无反顾的走向杀鬼子的战场。 刘汉兴参军后分配在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炮兵连当炮手,他作战勇敢果断,于1946年加入了共产党。 在河北灵寿县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本已随炮车一起转移的刘汉兴,听说驻地伙房里还有一些面粉,因为当时补养非常困难,就主动要求回去取面粉。当他冒着枪林弹雨用骡子驮着面粉追赶队伍时,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右腿股骨。因为部队要转移,他不得不留下来养伤,最终留下了残疾。刘汉兴再也没能回到部队。 在家乡的日子里,刘汉兴和1942年入党的妻子组织村民支前抬担架、运军粮、做军鞋。他对兄弟们说:“我残废了,不能再随军打仗,你们去吧!”在他的动员下,他的三弟、四弟都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刘汉兴全家在国破山河碎的危难时刻,举家参军,共赴国难,堪称典范。 1966年,解放军画报记者段继文回访了刘汉兴一家,再次为他们拍下了一组生活照和一张全家福。 在此后的岁月里,刘汉兴一家就如同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样,平静地生活着,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曾经有很多敬佩英雄的人来南庄村采访他,刘汉兴说:“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我比他们幸运多了。”刘汉兴经常教育子女:“不能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要给国家减轻负担”。 晚年的刘汉兴完全瘫痪而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也变得清苦。但是每当人们看望他、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总是努力摆着手。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刘汉兴于2001年去世了,以他为原型的那组《母亲教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照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西柏坡纪念馆和全国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出,并被收录在《聂荣臻回忆录》一书中,成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经典照片。
——中央组织部在南庄
1947年3月,中央组织部撤离延安,一部分人员随中央留在陕北,大部分人员随中央工委迁往平山。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与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会合,组织部机关驻平山县南庄村,代名为工校“干部处”。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全国各解放区出席会议的110多名代表,其中有50多人住在了南庄村。在全国土地会议前,刘少奇在南庄村居住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全国土地会议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