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靠山
1934年5月的一个下午,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南梁的革命群众到东沟老安家开会。听说是红军领导刘志丹召集开会,牛大嫂便高兴地答应了。她是个地地道道农家妇女,长得三大五粗,也是一位心直口快,敢说敢作的女人。
晚上,老安家里,炕上、地下挤满了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牛大嫂走的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像个粗大汉一般。其中有一位面皮白净的年轻人问呼永华说:“刚才来的这位女同志是谁?”
呼永华忙向刘志丹介绍说:“她是牛大嫂!丈夫姓牛,岁数比我们大,所以我们常叫她牛大嫂!”
刘志丹下炕后走到牛大嫂跟前和蔼地问:“你贵姓?”
“我姓周!” “叫什么名字?” “我妇道人家,没有名字。” “啊?干革命怎能没名字呢!”
呼永华说:“老刘,我们这里的妇女都没名字。如果姓周就叫周氏女,姓张就叫张氏女。”
刘志丹思索了一下说:“那还能成?我给你起个名字好不好?”
牛大嫂笑着说:“好啊!”响亮的声音穿透了结实的窑洞。 “你哥哥、弟弟叫什么名字?”
牛大嫂笑着说: “我哥叫周之文,弟弟周之翰。”刘志丹想一想,风趣地说:“我看牛大嫂就叫周之山吧!革命群众是咱红军在南梁地区的一座靠山!”
刘志丹占南梁
1933年秋,刘志丹率领红26军在合水县城痛击国民党军并取得大捷之后,迅速向北撤离,紧接着他们又在三十里铺以北的毛家沟门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彻底粉碎了红26军北上以来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行动。
由于数日来红军连续作战,极度疲劳,刘志丹决定在莲花寺稍作休整。在这期间,党委扩大会议作出重要决定:采用“狡兔三窟”的战略方针,建立三个游击区,遥相呼应,互相支援。第一路,陕北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陕甘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关中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三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红26军居中策应,进出各游击区之间,协同作战,共抗敌军。
这时候的南梁被国民党张廷芝的部队占领,其中荔园堡驻扎着一个补充营的兵力,营长是梁邦栋。阎洼子驻扎着一个连的兵力,连长是李天才。还有民团,驻扎在二将 川,团长赵富奎。除此之外,还有三二十的小团。土匪杨木子,是这一带最大的土匪头子,有四五百人。住在梢山老林里出没无常。听说此人有两下子,打仗诡计多端,是个好手。
休整之后,红军浩浩荡荡一路急行,赶了两天,连夜赶到林锦庙就迅速消灭了当地民团。林锦庙距南梁堡约六七十里,离大镇子荔园堡只有二三十里。这里山川纵横,林木茂盛,便于隐藏和作战。1930年刘志丹攻打太白镇,就住在这里。所以,他的队伍和这里的百姓惯熟。听说刘志丹的队伍回来了,百姓们都忙着烧水做饭,铡草喂牲口,好不热闹,跟过年似的!
天麻麻亮,南梁地下工作同志赵羔子按照事先约定来汇报情况,刘志丹右手托着腮帮,聚精会神地听完后,果断地说:“咱们先消灭张廷芝,然后收拾民团和土匪。明儿一早,你先到南梁去联络咱们的人,做些侦查,看看敌人动静,见机行事,大部队随后就到。”刘志丹和赵羔子约好了情报暗号。这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赵羔子就起身了,顺着葫芦河,太阳泛起了红光。
甘草,是南梁的丰产药材。志丹和赵羔子约定的暗号就是“甘草”。拿到甘草,就意味着敌情没有变化,敌人也没有准备。清晨时分,刘志丹在接到暗号后立即下令整军出发,将队伍分成三股,采取包围战术,向荔园堡挺进,荔园堡在川道上,因有宋朝时候的旧堡子而得名,敌人不住在堡子里边。营部驻在堡子北边的瓦房院儿,各连分驻在街上的平房里。刘志丹带着一股人上了后山头,用望远镜向下一看,见赵羔子背个镢头,上边挂一小捆甘草,站在河畔,正和担柴的百姓拉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