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清王朝逐渐意识到岌岌可危的处境,萌发出“即日夜图维,业已不及的危机感,深感过去安于不知,已使江河日下的局面”。一些爱国有识之士主张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也开始清醒,把设局造船、兴办海防、整建海军列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最早的军校——福州船政学堂应运而生。
同治五年五月三十日(1866年6月25日)洋务派核心人物左宗棠上奏朝廷,请于福建海口罗星塔一带设立船政局制造船舰。他在奏折中分析中国三面环海,海防不坚,外国军舰可直达天津的状况,认为必须设船政局制造船舰,加强海防,而要想发展自己的海军工业不受制于洋人,必须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需设立学堂。此时,清政府因内忧外患,急于重振武备,左宗棠的建议被当做“当务之急”,顺利批准。
1866年10月,清政府在福建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江西巡抚沈葆桢为第一任钦差船政大臣。
作为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后改称“福州船政学堂”,专门培养舰艇制造及驾驶人才,校址设在马尾是因为马尾水深土实,地处闽江入海口,是福州出海的门户,附近崇山峻岭便于层层设防。
甲午战争失败后,“福州船政学堂”失去光辉,后起的三军校最为著名,即袁世凯创办的天津“小站武备学堂”、北洋军阀创办的“保定军校”及国共两党合办的“黄埔军校”。
这三所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这个习惯以武力夺取政权的国度里,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这三所著名军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上演了相同的悲剧。不断重演的悲剧剧目就是:“同门操戈,同学互戮”。
1895年,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小站练兵”,又称“行营武备学堂”。袁世凯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
小站练兵的新军,成为袁世凯系北洋政权的基石。民国初年有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都是出自天津小站武备学堂。小站武备学堂走出的军人总称北洋系,但内部又分为皖系、直系、奉系等几大派系,民国初年展开了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
小站武备学堂走出的高级将领,后来参与创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二所著名的军校——保定军校。1906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了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后改由段祺瑞接任。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蒋百里任校长。
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
1923年8月保定军校停办。1924年6月16日广州黄埔军校创办。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于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另外保定军校毕业生陈诚、顾祝同、张治中、罗卓英、周至柔、邓演达、薛岳、叶挺等跟随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在北伐战争中,保定军校的毕业生蒋介石、叶挺、顾祝同、陈诚、李济深、邓演达、张治中等率领黄埔弟子讨伐其保定军校校友、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等北洋军阀。
在大陆25年,黄埔军校先后培养了30余万人,除了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其他黄埔同学多数死于内战,死于黄埔同学之间的同门操戈,师生互戮。
极具讽刺的是:由蒋中正校长亲自拟选的黄埔军校校训为“亲爱精诚”。黄埔师生自始至终从来就没有过“相互亲爱”与“精诚团结”。
1927年4月后,国民党系的黄埔同学“围剿”中共方面的黄埔同学。1946年后,中共黄埔同学“围歼”国民党系的黄埔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