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枪声,引领了辛亥年起义的风起云涌。
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为发端,到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从广州出发的北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农民运动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让这座城市成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也为广州留下了丰硕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就是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这座城市,正在践行着这一使命。
浩气长存天地间
9月5日,广州市先烈中路车水马龙。喧嚣之中,一座掩映在翠绿松柏之间的灰色花岗岩石坊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 四个金色大字。
长长墓道尽头的岗陵之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静卧古榕苍松之间。
辛亥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也叫黄花岗起义),一昼夜血战,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革命人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城东红花岗。当年11月,广州人民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 改名黄花岗,取黄花晚节之意。
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先生凭吊:“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是对广州起义的一次重要评价。
已知的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为理想、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顾个人安危,走上了革命的最前线。除了可以查到姓名的“七十二烈士”,无名无姓者不计其数。
黄花岗烈士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大的纪功坊两侧各矗立着一根折断的石柱,这象征着国家痛失栋梁之材。
而今在广州市民熟知的先烈路,原名其实叫沙东街,1921年正式改名先烈路,就是为了纪念“七十二烈士”。
顺着先烈路向南,不远就是农林下路。黄花岗烈士严确廷的孙女严慕仪原来是农林下路小学的校长。她每年都会带自己的学生到这里祭扫,讲述孙中山和“三·二九”起义的故事。
烈士理想映现实
顺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辛亥年战斗的轨迹,还有两处重要遗址。
广州地铁一号线烈士陵园站一出来,就看到火红的铸铁围栏之中,一处绿意青葱的园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陵园。
陵园西侧,广东咨议局的乳白色仿罗马式小楼,是辛亥“三·二九”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暴尸之地,也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宣布独立的地方,更见证了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辛亥百年祭,从春天到入秋,辛亥烈士后人陆续来到黄花岗拜祭先人。访问中,包括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黄兴的长孙黄伟民、尤列的曾孙尤迪桓等辛亥革命后人不约而同关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年轻人认识和思考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