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的雕像。
伪装成《图存编》的《革命军》印本。
蔡锷颁布的与袁世凯部队作战的军令。
丰子恺绘制的漫画《阿Q正传》。
西方新闻画报上刊登的黎元洪与革命军的图片。
昨天,国家图书馆北区门前,矗立起一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的雕像,标志着为期一个半月的大型历史文献展“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300多件文献,其中包括信札、手稿、奏章、电报、图片、报纸等,均属于国图馆藏新善本库。这个藏库,在国图第一任馆长冯仲云的重视下成立,并在国图老一辈研究员冯宝琳呕心沥血的奔波中,自1952年到1956年,收集到大量难得的历史文献。它们要么是名人信札原件,要么是重要刊物的初刊版本,要么是罕见版本,要么是轰动一时的著作,无不讲述着中国革命艰辛的历程。
展览一开幕,就立刻吸引众多读者前来观看,国家图书馆安排的近10位讲解员几乎一刻不闲。
“刚才大门口的雕像就源自这张图片。”顺着讲解员指的方向,参观者们看到了一幅名为《1911年汉口革命军》的照片。照片是一个英国人拍摄的,收藏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它展现出凯旋的战士们意气风发的面容,与之前西方世界所说的“东亚病夫”形象完全不同,给人带来一种崭新时代的健康之风。
从内容上看,此次展览涉及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第二次护法运动截止,时间跨度达80余年,涉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展览以辛亥革命为核心,共分为“探索之路”、“革命风潮”、“武昌起义”、“创立民国”、“保卫共和”五大单元。
据悉,展览将免费展至10月31日。
靠伪装书皮《革命军》发行上万册
为了躲避清政府的管制,著名民主革命家邹容的名著《革命军》在发行时,经常不得不订上一个伪装封面。不过,尽管如此,这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还是发行了1万余册。就在《革命军》伪装本旁边,还陈列着章太炎亲笔写下的《邹容传》手稿。1903年,曾大力宣传《革命军》的《苏报》被清廷查封,苏报案爆发,章太炎等编辑和主笔被抓,邹容也来投案。后来,其余编辑都被释放,唯有章太炎和邹容还留在狱中。1905年邹容死于狱中,章太炎一年后出狱,写下《邹容传》,回忆了诸多邹容在狱中仍然大骂清廷的斗争细节。
孙中山因“伦敦被难”一举成名
别看《伦敦被难记》只是个薄薄的小册子,可它所记述的故事,却使得孙中山作为职业革命者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一下子传遍了。原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追捕辗转逃亡到英国。1896年10月11日,清廷派出的暗探,在孙中山出门前往老师康德黎家的途中将他抓获,囚禁在清朝驻英使馆中。孙中山被关押期间,想办法打动了一位打扫卫生的人,送出消息给老师。老师又通知了《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随后,伦敦市民在媒体报道的号召下前来围住使馆,迫于压力,清廷在伦敦释放了孙中山。事后,孙中山用英文写下这段经历发表在西方媒体上。1912年,这本小册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
“民国诸葛” 拟定首届内阁名单
在展厅中浏览,不难发现,观众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武昌起义”和“创立民国”两个单元。而在“创立民国”单元展出的文献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赵凤昌藏扎》,而这些藏札也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赵凤昌何许人也?国家图书馆采用学界普遍使用的两个绰号来介绍此人——“民国产婆”和“民国诸葛”。武昌起义后,清廷派袁世凯前来镇压,袁世凯则选择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与南方起义各省和谈。当时,曾以佐幕湖广总督张之洞而闻名的政治活动家赵凤昌,成为南北和谈中的重要人物。
在《赵凤昌藏扎》中保存的一份《拟订政见五条》中,赵凤昌提出的第一条意见就是“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辈国家之地位。”国图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政见超越了南北党见,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成南北双方尽快和谈、建立共和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谈自1911年12月18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其中,很多重要协议都是在赵凤昌的寓所“惜阴堂”中议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凤昌藏扎》中保存有一份《内阁成员草拟名单》,这份赵凤昌“设计”的名单,竟然与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的第一任内阁完全一样。
有趣的是,赵凤昌在每个人名、职务的上方,还分别标上“南”或“北”,除总理外,内阁成员正好10位,虽然其中4个人名被毛笔涂掉后换了人选,但最终,“南”和“北”各占5席,可见良苦用心。
而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最终确定为唐绍仪,也与赵凤昌大有关系。国图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袁世凯希望总理由自己派出的唐绍仪担任,但南方各省不同意,这时,列席和谈的赵凤昌站出来说,赞成唐绍仪担任总理,不过,劝他加入同盟会。这话说完,孙文、黄兴马上鼓掌,唐绍仪很快成了同盟会会员,总理人选就算解决了。看到这些,不少观众感慨,当时的所谓共和政府,实在是各种力量平衡的结果,以后的运转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奔走于南北和谈中,但赵凤昌却不愿意加入其中任何一方。在一个单独的展柜中,展出了一份《孙中山致赵凤昌函》,这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邀请赵凤昌出任总统府枢密顾问的邀请信,但赵凤昌婉言谢绝。后来,袁世凯也曾邀请他担任要职,也被谢绝。
不过,袁世凯意欲搞复辟,激怒了赵凤昌。在《赵凤昌藏扎》收藏的一份《赵凤昌劝袁世凯辞职退位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到这封信的开头本来写的是“大总统鉴”,但被赵凤昌自己用毛笔重重地划掉,改成了“袁公鉴”。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文献是各类文献中最难保存、损坏最严重的一种。但《赵凤昌藏扎》中的信札、电文等却保存得非常好。“这是赵氏父子自己装裱的。”国图工作人员介绍,赵凤昌做事非常有条理,他把自己自担任张之洞幕僚时期就经手的文件都分门别类保存、装裱,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一手资料。上世纪50年代,这些文献入藏上海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又转藏国家图书馆。
蔡锷近70条军令索命袁世凯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不久,就有了复辟的念头。在“保卫共和”单元中,参观者看到了一本几乎要了袁世凯小命的《总司令部作战命令》。这个集子,是民国初年著名军事家蔡锷发出的与袁世凯部队作战的军令。
国图工作人员介绍,1915年底,蔡锷摆脱袁世凯的控制回到云南,联合李烈钧、唐继尧等宣布成立“护国军”讨袁。《总司令部作战命令》就收录了1916年2月18日至6月22日期间,蔡锷签发的作战命令及通报、训令近70条。每一条军令下面都钤有蔡锷的印章,非常珍贵。
从这些军令上可以看出,蔡锷亲率第一军入川作战,在纳溪和泸州等地与袁军激战,最终击溃袁世凯优势部队。国图工作人员介绍,丧失优势兵力,对袁世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6月6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病死。
《总司令部作战命令》能入藏国图,还有一连串的故事。据介绍,蔡锷1916年11月便英年早逝。他的老师梁启超为了纪念他,在黎元洪的帮助下,将北海公园内的快雪堂改成松坡图书馆(蔡锷字松坡)。这里后来收藏了大量与蔡锷相关的文献。因为松坡图书馆的缘故,梁启超在图书馆方面渐渐用心颇多,不断充实这个馆的馆藏。后来,他还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长。1929年,梁启超去世后,松坡图书馆的馆藏便并入了国立北平图书馆。
清帝退位报纸喊出“国民万岁”
“清帝退位 民国统一 恭祝中华国民万岁 民国万岁 总统万岁”这样醒目的大标题,出现在1912年2月15日的《时事新报》临时增刊上。这一天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退位的第三天。“中国的封建历史上,何时呼喊过‘国民万岁’啊,这是第一次。”国图工作人员在讲解时也颇有些激动。
在这份《时事新报》的增刊上,所有的文字,全部套红印刷。红彤彤的报纸正中央,就是上文提到的大标题,版面上还刊登了《清帝退位祝词》和《总统和皇帝的区别》两篇文章。“这样的标题和这样的文章,反映出民主思想在发展。”
当年如此进步的报纸,但为自身留下的史料却很少。记者辗转找到北京“世纪阅报馆”的创始人李润波先生,才得知,《时事新报》当时主要在上海发行,位居《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之后,名列第四,发行量约为每天3万份。李润波介绍,清帝退位后,当时北京的一份报纸也做了套红印刷处理。
就在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的《申报》。也是各个版面全部套红印刷,整张报纸几乎全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贺词,还刊登了“中华民国第一大总统万岁”、“孙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等大标题。
西方新闻画报纪录辛亥革命瞬间
站在都督府门前的黎元洪、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珍的肖像、革命军进攻南京紫金山的战场,这些画面都曾刊登在西方的新闻画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