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党领导下,苏维埃政府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带领根据地人民做好巩固和加强革命政权的工作:
把工作重心投入到土地革命运动,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土地革命》等文件,使干部群众认识土地革命的意义、政策、策略及阶级划分等问题,派出干部到八达、巴轩(中亭)进行土地“共耕”、“分耕”试点,至1930年5月,全面开展“打倒土豪劣绅,焚焚烧契约,把土地分给农民的”的革命热潮,区、乡苏维埃政府从地霸手中没收2万多亩土地分给6300多户贫苦农民,并颁发《土地使用证》,农民高兴万分,踊跃投入革命。1931年8月,邓拔奇向中央汇报广西形势时说:“土地革命运动最普遍最深入的地方,首推东兰、凤山县。”
建立各级妇女联合会、雇农工会、童子团等机构,宣传男女平等,婚烟自由;利用农村中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运动;开办劳动小学和农民夜校,开展文化教育,宣传革命真理,提高各阶层群众的思想觉悟。
加强武装力量,在保证扩大红七军队伍的前提下,将未编入红七军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县赤卫军常备营,凤山、凌云赤卫军武装共有2个常备营,总兵力1000多人,两支武装是凤山、凌云两县苏维埃政府的主力部队。为提高武装实力,开设兵工厂,修造弹药武器。
领导军民抗击军阀“围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1931年2月,国民党桂系军阀出动一万多兵力对东凤苏区进行历时两年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面对数十倍于我的强敌,苏维埃政府领导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利用山寨、岩洞等地利因素与敌人周旋。期间,凌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指挥员黄伯尧巧施离间计,使黔桂军阀发生内讧,互相残杀,导致黔军兵败返黔,大大地缓解了凤山苏区的压力。
由于敌众我寡,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中 ,凤山(含凌云)有450多名红军、赤卫军和革命干部血洒疆场,2000余名革命群众被敌杀害,49个村庄14750间房屋被烧毁,浩劫过后,根据地革命暂时处于低潮。
根据中共右江特委、独立师党委的决定,跳出敌人包围圈。1932年6月,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和黄伯尧带领凤山、凌云幸存的部分共产党员和革命骨干转移到天峨组建中共黔桂边委和黔桂边革委,向贵州发展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11月,黄举平、黄伯尧又回到平乐、巴轩,整顿恢复洪力、力那、海亭、巴轩四个支部,组织50多名党员坚持地下活动,将平乐、巴轩、天峨、贵州连成一线,扩大新区。1934年,中共黔桂边委回到平乐办公,领导黔桂边革命斗争,为加强凤山、凌云革命活动,次年6月,黔桂边委决定在平乐海亭成立中共凌(云)凤(山)边区委员会和革委会,黄伯尧任书记、主席。平乐成为东兰、凤山、凌云革命活动的中心。在艰难的岁月里,中共凌凤边委、凌凤边革委严格遵照上级指示,全力组织地下革命同盟,先后举行30多次规模较大的同盟会,筹集3万多枚铜仙上交右江上游革委作活动经费;打通了从西山到黔桂边的地下交通联络线。此外,还在收集情报、收拢失散革命同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凌凤边委组织“青年同盟会”、“兄弟同盟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革命活动范围扩展至包括黔桂边境在内的30多个村屯,参加秘密革命同盟的人员达1000余人,募集到地下革命活动经费40000多枚铜仙。1943年10月,黄伯尧在平乐巴标村主持召开抗日救国地下武装同盟大会,宣布成立巴标抗日游击自卫大队,下辖4个中队,共300余人,拥有长短枪200余支。该武装准备必要时,开赴抗日前线,投入抗战。然而,国民党凤山县政府呈报国民党广西省政府,谎称起兵造反,次年1至2月省府调兵“会剿”, 巴标抗日游击自卫大队随之解体,黄伯尧也被敌人设伏抓捕杀害。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系军阀为配合国民党蒋介石独裁统治集团发动内战,加紧实施征兵、征粮、征税的“三征”政策,调动大批军队,向游击区“进剿”,根据地斗争任务仍然艰巨。
1945年,右江党组织先后派来赵世同、韦芳到凤山传达贯彻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政治主张、方針、政策,在原来中共凌凤边委的中共洪力、力那、海亭、巴轩、亭蒙5个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凤城党小组,党员50多名。为进一步加强党政军建设,开展游击武装斗争,赵世同、韦芳分别在凤山南北区发展一批革命骨干,至1947年4月,中共右江领导小组决定成立中共凤山县工作委员会,韦芳任书记,下辖一个党小组,5个支部,党员发展到80多名。1947年夏,按照中共省委的指示,中共凤山县工委组织开展夺取政权、夺取武装、夺取群众的斗争,发动群众组织同盟会,反国民党“三征”,全县有80%以上的乡村组织了反“三征”革命同盟,会员2000多人,游击武装发到400多人,斗争形式从秘密转为公开,国民党当局陷于困境。同年9月15日,县工委遵照右江地委指示,举行凤山起义,赶跑国民党县长,建立凤山县临时人民政府,同月下旬,因敌人反攻,县工委及临时政府受破坏。11月,中共右江地委军事部长赵世同来到凤山,恢复县工委,任黄景墀为代书记,建立以廖熙英为大队长,黄景墀为政委的凤山游击大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游击大队英勇地对国民党武装作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5月发展到1000余人,先后编入桂西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直属营和凤山县独立大队及县公安大队,转战全县10个乡及东兰、凤山、万冈、凌云、乐业、天峨等县边境地区。12月初,独立大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分别攻克了县城及凤山最后的反动堡垒霞里村,赶跑国民党驻凤山的十二区行政督察专署员阳丽天和国民党县长韦必忠,凤山全境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凤山是全国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的地方之一,是土地革命最深入、最彻底的地方,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是革命斗争最惨烈、坚持时间最长的地方,革命圣火自从点燃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凤山全境解放,从来都没有熄灭过。凤山革命斗争历史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