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四川芦山2011年7月8日电(周曰琏)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芦山,是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先后经过的地方。红军长征在芦山的革命活动和史迹,是古城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篇章。1935年6月6日,中央红军在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经芦山北上,越夹金山宇红四方面军会师。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与原中央红军一部分南下天芦宝地区,以芦山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次年2月回师北上。前者在芦山曾消灭国民党王泽浚旅,攻占县城,打开监狱释放关押犯人。但主要是过境,时间仅一星期,留下的革命实物不多。后者则计划以天芦宝地区作为夺取成都的根据地,主要领导机关均在芦山,驻屯达一百余天,留存许多革命一集和实物,它们是芦山作为革命老根据地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宏观上概括了长征在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和影响,而红军长征中大量书写和刊刻的宣传标语,则是直接产生着上述影响和作用,至今仍是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革命文献实物。
由于芦山是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期的中心,所以是当时制作和至今留存红军标语最多的地方之一。而红四方面军在芦山时期,正面临着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险;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形势,红军革命斗争正处于由土地革命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被动的撤退、转战到明确的北上抗日的战略转折时期,红军长征在芦山的这些红军标语,其内容更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但是由于这段历史、涉及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曾经是党史研究上的一个较为敏感的课题;而芦山地处川西山区,相对也较少为研究者涉足。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过芦山六十周年,也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特将芦山的这批红军标语情况作一介绍,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一点信息。
一、芦山红军标语的遗存和研究
现存遗址的芦山红军标语,均是红四方面军南下时书刻的。本文所指红军标语,包括用各种材料书刻刊印的条纲性的公开宣传文字和部分红军政策文告。
(一)芦山红军标语的制作方式
1.书写 采用一种土红原料和黑墨水,间亦有用漆或石灰水,书写于群众房屋或寺庙天壁、粉壁上。书写标语制作较易,并适合于缺少石料的清源、思延、升隆等乡区,但易随建筑物的拆迁改建而损毁,也易被深色颜料覆盖涂抹,至今留存较少。
采用书写方法制作的宣传品,还有一种“水电报”,它是在经刨平的小木板上,用墨或漆写上宣传内容,如红军标语,战斗捷报等,成批的放入河中,随水漂流至下游国民党辖区,被人拾得而传播,起到较快而远距离的宣传作用。五十年代在思延乡曾发现署名“芦山县委中共宣传部”的这类红军宣传品的实物。
2、石刻 利用民居、寺庙石壁、古碑,镌刻红军标语。因其材料坚硬厚重,不易移动和铲除,现存红军标语以此类最多。
3.木刻印刷 一些红军宣传品,如重要文告等,采用模板可知,用纸刷印后散发。这样可以一次多件,流行面广。如在芦山北街张伯海家发现的《人民抗日救国大同盟十大纲领》木刻板。
(二)芦山红军标语留存情况
能够长期留在野外的红军宣传品,主要还是书写和刊刻于墙壁、古碑的红军标语。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对它的破坏时严重的,但群众曾经通过各种方式,是许多红军标语仍然留存下来。笔者五十年代曾见过一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故事小册子《铲牌坊》,作为书名的这个故事,便是关于芦山群众如何通过巧妙方法保护刻于石牌坊上的红军标语的。建国后,在各种生产和建设中,又损毁了一批。根据1987年文物普查和历年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芦山县现辖区内,原有石刻标语43处62条,现存野外6处18条,馆藏21件26条;书写标语33处50条,现存野外5处5条。其中,现存野外列为县级或附存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标语3处,列为文物点或附存于文物点者8处(书写、石刻各4处)。暂未列点的书写标语1处。这些标语使用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总政)、政治部(政)、扶炎、认真、红军卫生学校(红卫校、卫校)、芦山县委中共宣传部、紫光、红动、提高、潮山,拔起、德城、漳树、永炎、崇安、汤木、监职等红军政治部和党政机关代号。双石乡的红军题壁署名“涪陵彭家镇”。
(三)芦山红军标语的研究情况
芦山红军标语,迄今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仅在一些书刊中有所涉及。最早的见于《文物参考资料》(《文物》杂志前身)1954年第3、6期刊发的有关报道。其第3期《西康省调查芦山县的文物古迹情况》文中说“芦山革命文物方面发现有漆写的标有,刻在石碑、石坊、城门石拱、屋坎等各处的革命标语,残留在壁上的《红军约法十章》、《告川西工农群众书》的布告,在老乡家里木壁上的毛主席的漆画像……”其第6期封里刊有芦山青龙场、太平场铁索桥,宝盛乡鱼泉村红军石刻标语、照片四副。近年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等书中论述红军宣传工作时,部分提到了芦山红军标语。此外,作为内部资料,有芦山党史和文博部门的辑录和陈绍琳同志的《长征路上红军标语临摹(太平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