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革命人才摇篮,把革命越剧薪火传到北方。一方面,富有意义的是,这次革新尝试培养了一批干部,如周丹虹在上海解放后就成为上海和华东地区戏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还有一批同志在浙江、上海成为戏改的骨干,黄源成为近代著名作家家和浙江省文化领导人,其参加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被列为中国戏曲改革推阵出新的典型,楼适夷成为革命作家,担任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另一方面,越剧渡过长江扎根北方。1946年,新四军北撤到山东泰山脚下时,原“社教队”的成员演出了陈山创作的《北撤余音》、《蚀日本》、《红灯记》3个剧本,第一次把越剧带到北方演出。在泰山脚下、沂蒙老区盛开了越剧之花,不仅对稳定战士情绪起到一定作用,更使山东老乡,齐鲁人们第一次品尝到了越剧艺术的芳香。 革命根据地对越剧革新文化运动向我们昭示:党的领导和推动是越剧革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代百年越剧发展史中的又一座丰碑。其历史贡献还向我们昭示: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重视和发展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先进文化,确保文化服务现实的正确方向是党领导越剧革新的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党史》(第一卷),2003年重版,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P472; 2、《新浙东报》,1944-1945年,浙东区党委; 3、《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选编》,1991,杭州,国家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编; 4、《浙东抗日根据地史》,2005,北京,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中共党史出版社 5、《嵊州春秋》,2006,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6、《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第一卷),2004,中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7、黄源回忆录、楼适夷回忆录、余姚市史志办党史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