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全国“慰烈工程”现场会在江苏隆重举行,会议向全国推广了阜宁县开创性做好“慰烈工程”的成功经验。革命老区苏北阜宁县是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地区,他们怀揣无限的崇敬,将原散葬在该县各地的848名烈士请回“陵园之家”,让他们回到亲人、战友的怀抱里。3月27日的《人民日报》、3月30日的《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对阜宁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青松翠柏慰忠魂,白菊黄花寄哀思。4月2日,阜宁县烈士陵园里,前来祭扫烈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面对一尊尊刻着烈士生平的石碑,一座座题写烈士英名的墓穴,扫墓的人们肃然起敬。在烈士吴仕忠墓前,沟墩镇林河村村民吴立成泪流满面,吴仕忠烈士是他的叔叔,吴立成哽咽地说:“感谢县里实施的‘慰烈工程’,将我叔叔墓从凤凰河边迁移到县烈士陵园,和他的战友团聚,这也了却了我们全家多年的一个心愿……”
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一切,阜宁大力度实施“慰烈工程”,请散葬烈士回归“陵园之家”,让革命英烈不再孤单
阜宁是块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经历过大小战斗千余次,先后有3000多名仁人志士在这里牺牲,其中阜宁籍就有1800多名。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上千名烈士只能安葬在乡间田野。多年的风雨侵蚀,多次的土地变更,许多烈士的坟墓破损不堪。为了告慰烈士、安慰烈士的亲属,为了让阜宁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光荣的历史,阜宁县从上到下大力实施“慰烈工程”,并且将它作为保护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该县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698万元,将分散在全县乡村的848座烈士墓全部迁移安葬到县烈士陵园、益林和芦蒲烈士陵园。这项工程的实施,既对烈士有了很好的告慰、烈士的亲属有了妥善的交代,又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红色资源。3月31日,全国“慰烈工程”现场会在江苏隆重举行,会议向全国推广了阜宁县开创性做好“慰烈工程”的成功经验。
阜宁县高度重视“慰烈工程”开展工作,将此列入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县成立了“慰烈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三个组,一是宣传资料组,负责对分散烈士墓的调查、收集资料和宣传发动工作;二是工程建设组,负责工程的迁移规划、散墓迁移和新墓建设;三是协调保障组,负责协调处理各类矛盾和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实施“慰烈工程”面广量大,涉及到全县各个镇区。为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阜宁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实施‘慰烈工程’,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士家属,激励全县人民,教育革命后代”为主题的宣传工作。首先,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一方面,在《阜宁报》和电台、电视台上开辟了专栏和专题节目。另一方面,印发宣传单和张贴标语、出板报进行宣传。其次,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发动。县、镇、村三级都专门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慰烈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支持。沟墩镇林河村村民吴立成的叔叔吴仕忠烈士,1941年在凤凰河战斗中牺牲,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安葬在凤凰河边,如今墓地已几乎没有明显的标志。阜宁县“慰烈工程”实施之后,吴立成非常激动,他放下手里的所有事务,积极配合镇村干部将叔叔的坟墓迁移到县烈士陵园。在沟墩镇,这次集中迁移到县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就有68处。
“慰烈工程”是倡导和弘扬烈士精神的实事工程,阜宁科学筹划,精心实施,力求把“慰烈工程”建设成为全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建成县域红色品牌
在实施“慰烈工程”过程中,阜宁县委书记王锦胜多次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慰烈工程”的内涵,科学筹划,精心实施,强化管理,不但要把烈士陵园建设成为全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还要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城市建设红色品牌。
为了把“慰烈工程”这一实事工程做好,阜宁县从基础工作做起,调查摸底,建立资料。确良该县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印制了《阜宁县镇区散葬烈士普查登记表》、《阜宁县镇区散葬烈士墓统计表》、《阜宁县散葬烈士汇总表》,要求详细填写烈士墓全称、地址、主管部门、看护人姓名以及烈士的姓名、出生时间、参军时间和牺牲地点、时间、参加战役(战斗)名称等。随后,县民政局抽调12名同志组成3个调查组,分片对全县各镇区的散葬烈士墓进行全面调查,逐一核实并拍下照片。调查结束后,迅速组织填报相关材料,将烈士证和省民政厅印制的烈士英名录及有关档案一并对照。根据调查收集的情况,对有关缺项进行补充和完善,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档案资料,达到“不错、不重、不漏”的要求。尊重意愿,协议实施。该县“慰烈工程”指挥部拟定了散葬烈士墓迁移集中安葬协议,有烈士后代和直系亲属的,由烈士后代和直系亲属同镇区民政办签定迁移安葬协议;无后代和直系亲属的,以及无名烈士墓,由村委会同民政办签定迁移安葬协议。协议既尊重当地风俗,又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动;既尊重烈士亲属和后代的意见,又尽量动员将烈士集中安葬。不愿迁移的,进行原地修缮。新墓建设尊重历史,原来是单个墓迁移后还是单个建墓,原来是合葬墓迁移后仍然合葬。个性处理,化解矛盾。在整个协议签订过程中,不搞“一刀切”,坚持个性化处理,较好地化解了矛盾。
烈士陵园不仅是安葬革命烈士的场所,也是颂扬烈士伟绩、教育激励后人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阜宁县努力做到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合理确定集中安葬地点。阜宁县本着方便烈士亲属就近祭扫的原则,将全县境内签订协议集中安葬的848名散葬烈士分区安葬在县烈士陵园、芦蒲烈士纪念塔、益林烈士陵园内。3个陵园安葬点都根据陵园内不同情况选择适当位置,既体现集中安葬点的个性,又和陵园(烈士塔、纪念馆)风格相协调。高标准搞好规划设计。在“慰烈工程”烈士墓型的设计上,阜宁县结合陵园整体布局,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参考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在县烈士陵园采用卧式墓和艺术墓两种墓型,艺术墓主要用于著名烈士和无名合葬烈士,并在墓区中间道路两侧设立了烈士英名墙。益林烈士陵园统一采用卧式墓,芦蒲烈士陵园采用与塔内原有烈士墓一致的墓型。艺术墓区风格独特,卧式墓区排列整齐,整个墓型既新颖庄重,又美观大方。认真抓好工程质量。首先,把好材料关。对烈士墓碑石材,精心选择,最后确定统一采用质量一级的大理石材。其次,完善配套。墓区内草、树、路一次配套完成,在卧式墓每座墓之间种植40公分的龙须兰草,墓区周围配套草坪,在艺术墓区内配套栽植广玉兰树,整个墓区前栽有黄芽绿化带,每座墓前配套铺设一米宽的五莲红大理石路面。
“慰烈工程”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它不仅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灵,安慰了烈士的后代,而且激励阜宁全县人民弘扬烈士精神,积极投身大变革,大发展的热潮
忠魂兮,归来兮,阜宁848名散葬烈士,回到“陵园之家”回到亲人、战友的怀抱里。青青陵园,座座丰碑,铭刻历史,激励后人。
在这个县烈士陵园深处的一片松柏丛中,人们看到,一块块刻着烈士名字的黑色大理石下,新近安葬了548名烈士。这座陵园始建于1959年,陵园内原有烈士墓19座,安葬烈士53名。近年来,阜宁县投入3200多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了系列改扩建,新建了铁军广场和铁军纪念馆。现在,烈士陵园不仅面积扩大了一倍,而且陵园的档次大幅度提升,成为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益林战役所在地的益林镇,10年前仅有一座小型烈士陵园。近年该镇投入550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扩建和修缮。在“慰烈工程”中,该陵园一次性集中迁葬248座烈士墓。“慰烈工程”的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东沟镇有一座92位无名烈士墓,迁移的当天,该镇党员干部和部分群众抬着花圈来到现场,举行了一个既肃穆又隆重的烈士墓迁移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