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赵文彬等当地农民为游客演唱自编自导的红军花灯。(江山摄)
花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曲,源远流长。云贵川群众把它用来歌颂红军,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革命,更是脍炙人口。各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流派的许多“红军灯”。如形式上有盘灯、玩灯、玩龙灯、舞狮灯、说灯、唱灯等,流派上有唐家花灯、赵家花灯等。
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在习水县调查时了解到,习水的“唱灯”,颇有名气,特别是红军灯中的赵家花灯独树一帜。
世代居住在土城青杠坡的赵文彬一家,祖辈就喜欢唱灯,父亲也爱玩灯。1935年,在青杠坡战斗中,他们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机智地掩护和救下了两名受伤的红军,和红军结下骨肉之情。从1958年起,他们一家开始编唱红军故事。最爱唱的调子有“洛阳桥”、“山佰调”等,较好的有《十唱红军》、《送郎当红军》、《唱红军》、《红军来到桐梓城》、《救红军》、《十二月唱红军》。此外,还有歌颂红军的花灯剧《骨肉相连》、《把关受欢迎》、《红军办事处》等。赵文彬的创作热情熏陶子孙,祖孙三代都创作和演唱红军花灯,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赵家花灯”。赵家花灯传人赵本贤十分热爱红军花灯,目前正筹备创办红军花灯艺术团。日前,记者采访赵本贤,他热情洋溢的唱出了好多红军花灯,现录部分于后:
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赵文彬等演唱红军花灯时的造型。(江山摄)
想起红军好处多(花灯词):
想起红军好处多,打富济贫为穷人。 川军杂种凶得很,一个二个像瘟神。 白天抢猪又抢粮,夜晚还要抢女人。 啥样东西都抢尽,不留一根菜芯芯。 哪像红军这样好,见了干人笑盈盈。 要买东西先给钱,苏维埃票子送上门。 开仓分粮分盐巴,一心想着穷苦人。 红军受伤能不管?哪有这样的黑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