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在位于习水县土城镇上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一展厅进门处,非常醒目地展出了红军在习水留下的很有代表意义的一首童谣和一首山歌。
老红军陈星渭之子陈巨华保留老照之一:红军会议纪念(1959年)
老红军陈星渭之子陈巨华保留老照之二:红军同志留念(1966年)
童谣是《红军到,干人笑》:
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 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 要使干人天天笑, 白军不到红军到, 要使绅粮天天叫, 白军弟兄拖枪炮, 拖了枪炮回头跑, 打倒军阀妙!妙!妙!
山歌是《红军干人心连心》:
红军干人心连心 鱼儿和水永不分, 红军爱民如亲人, 人永远念红军。
红军不但担负着打仗的任务,也同样担负着学文化、搞宣传的任务。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所以,红军哪怕是在最艰苦的行军、打仗中,也没有丢掉学习文化。吟诗、填词、创作歌谣,都是红军的家常便饭。他们不但自己写,还发动群众写,真是“战斗学习,文艺花开”。
红军歌谣有显明的特征和风格,那就是广泛汲取各地乡土文化精华,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为基础,突出表现了“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军民同乐,鱼水相依”、“艰难行军,苦中有乐”、“英勇无畏,战胜强敌”。红军在习水县期间,和当地人民一起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诗歌和民谣,这里收集近50首,供大家欣赏研究。
如红军送给民化街上罗益风的诗:
春风万里马蹄忙,踏遍河山扫稗粮。 只要群生登妊席,枪林弹雨又何妨。 廿三年红军△△△题
红军长征在习水时写的歌谣
这次,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记者们在习水期间,收集到许多红军长征在习水时问世的歌谣。这些红军歌谣主要是利用各地民歌调子创作的宣传红军、歌颂红军的民歌歌词、快板、民谣等,是一种新体诗。下面收录的红军长征歌谣,有红军写的,也有民间创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