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从毛泽东的启蒙运动思想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解放浪潮(上)
2011-01-25 17:02:35
作者:乐后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相关链接特稿:从毛泽东的启蒙运动思想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解放浪潮(下)  

    摘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华作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曾经以十分敬虔的态度融纳过两位异族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印度的释迦摩尼和德国的马克思,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坚定而坚强的民族,然而,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以解放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本民族思想家,在世界一体化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只要以对待异族思想家释迦摩尼和马克思的敬虔态度来对待自己本民族的思想家毛泽东,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起点。毛泽东以其过人的智慧、思维和谋略,在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变化,预测和判断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大势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彻底“改造中国与世界”和强盛国家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以往谁都未认识到的拯救中国之路,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运筹帷幄的智谋站在历史的巅峰多次提出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本文根据世界一体化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伟大的人类精神领袖毛泽东同志以“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宇宙观及世界观俯仰天地宙宇乃至人类世界的激荡变化,他开启天机与人类历史文明的新运,继承创新发展了人类东西方先进优势文明在中国激烈交锋融合后而产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文明结晶,毛泽东同志从而为全人类开创了“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创造历史动力的人民群众路线;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真理观;解放中国与解放世界人民的解放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观;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等思想。人类世界的发展史充分证明毛泽东思想必将被时空定格为引领中国和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世界伟大法宝,毛泽东思想也必将随着世界一体化发展而成为灿烂的人类文明灯塔。当今中国处于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格局的激流中,今日中国的执政党信仰、国家信仰、社会信仰、个人信仰已由不得犹豫与选择,我们必须沉重地吸取前苏联崩溃解体前在各种新思维浪潮席卷中,抛弃斯大林等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思想信仰的沉痛教训,我们务须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坚定不移高举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为核心价值观,以毛泽东的启蒙运动思想观继承创新发展东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智慧作为中国21世纪的伟大启蒙运动,改造建构东西方先进文明并引领世界人民走向伟大的大解放、大解脱、大光明、大喜乐、大圆满的大成就道路,进而完成世界一体化的人类文明新选择和新建构,这才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福祉的伟大贡献。反之,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可能在世界发展的历史变局中会重蹈水深火热的厄运,那将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罪恶。藉此,本文从毛泽东的启蒙运动思想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世界化发展的历史动态宏观分析,世界人民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引领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中国社会主义的世界发展道路的视角得出结论,世界一体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思想解放运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肇始的滚滚文明浪潮。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启蒙运动  中华复兴  社会主义  思想解放 
 
    毛泽东以其雄才伟略和超人胆识亘古未有,无人能望其项背,无论现在和将来,他都装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世界大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试看天地翻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毛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卢森堡前首相托恩说:我们只能对善于使中国人民得到应有尊严的、举世无双的政治家毛泽东的功绩表示敬意。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说:我有机会同你见面感到非常荣幸,因为你使世界改变了面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回忆录中说……在毛泽东面前,毛泽东能主导一切谈话主题,只有他说话的份,我们只有听的份,就好像孙子聆听爷爷的教诲。美国《华盛顿邮报》香港分社社长马修斯撰文说;……毛泽东这个人在他领导的国家中所取得的成就,等于华盛顿、托马斯•佩因、托马斯•杰弗逊三人加起来的成就。然而,继承发扬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一体化乃至于全球化中的中国、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伟大的启蒙意义。

    一、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任务。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来与之相适应,发展社会主义的各项文化事业,对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诞生时,毛泽东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毛泽东特别指出,“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他们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毛泽东指出的这件事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那么这样一个思想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提出“发动一个启蒙运动”,“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不仅在党内搞,而且要在党外搞,在各根据地搞,还要在全国搞起来,为此他奋斗了一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关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论点是,有学者把启蒙与革命对立起来,视二者水火不容,认为五四启蒙运动被中国革命运动打断了,要求现在恢复被中断已久的启蒙运动,搅得知识界思想界一时沸沸扬扬。这种观点是对历史的漠视与妄断。
    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毛泽东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对那时的情况最清楚。他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作了这样的描述:“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可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反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所谓“启蒙”,这个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年代的概念,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说的是从愚昧和迷信的蒙蔽中解脱出来,它的历史内容曾是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就与欧洲大为不同了。它不但具有与欧洲相同的反封建的问题,而且更多了一个欧洲没有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内容。毛泽东说过这样一段动人的名言:“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不从这种“先生”的蒙蔽下解放出来,哪有中国人民的好心情啊!时间、地点、民族不同了,启蒙的内容和启蒙的任务也大不相同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又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比欧洲的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因为中国人民不仅要从封建主义的精神奴役下解放出来,还要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奴化下解放出来。这样的历史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表明,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内容,而且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实现启蒙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启蒙运动进行到底。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启蒙问题的。这源于他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五四运动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入的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实际上也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史的专著。从五四运动兴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就是继承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启蒙运动的革命传统,并把这个运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波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革命运动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武装斗争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依托革命的武装,在打击敌人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伟大群众斗争中,共同实行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发动和精神改造,形成了持久的、无比巨大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运动,受众人数之多,覆盖社会阶层之广,社会效果之大,都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的自发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谈到从革命根据地发出的波及全国的启蒙运动,“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当年,“全国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一批又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克服重重险阻来到穷乡僻壤的延安,足见其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威力是多么的强烈,多么的巨大。城市青年知识分子投奔延安的举动,就是对那时各种启蒙活动的实际评价。所谓革命打断启蒙的观点,其错误就在于持这类观点的人没有研究,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压根就回避、否认革命本身就是最广大的、最持久、最深入、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运动。
    1942年2月1日,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著名讲演。毛泽东结合自己学习文化的体会,号召广大工农干部一定要学习和掌握文化:“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都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幼年没有进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这种学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何况现在不是学的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我们党中央现在着重要求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学。否则工农干部虽有丰富经验,却没有学习理论的可能。”那时延安的文化启蒙和思想启蒙丰富多彩,是中国最具人文色彩、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要不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办报纸,办墙报,办学校,办各种训练班,举行各种文艺活动,秧歌、春联、歌曲、年画,好不热闹;经常召开大大小小的群众会议,有宣传讲卫生的,有倡导和评选模范家庭的,有讲科学知识破除迷信的,总之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员了广大的农民参加了进来。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启蒙和思想启蒙的活动中,延安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一个是普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识字教育;再一个是干部教育”。这两种教育“把整个边区变作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就是一个学校。所有的老百姓和干部都在这个大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化活动,正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做出的最扎扎实实的、最有成效的工作。难道这不是最基本的、最扎实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启蒙吗?!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活动里认识和学会了民主与科学。这样的活动是在打击和消灭日本侵略者,打倒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革命战争中一点一滴地开展起来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深刻了,精神解放了,中国也改变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新中国诞生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普通战士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之流。毛泽东揭示的这一文化思想现象,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中国思想界应当认真研究这个思想现象,以期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演进的规律,找出推进当代中国思想进步的历史经验。
    1、中国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正像列宁说的:“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毛泽东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为我们留下了一句著名的箴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944年10月,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边区的文化现状,要求文化工作者深人群众,与他们一起为扫除文盲而努力:“解放区的文化已经有了它的进步的方面,但是还有它的落后的方面。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新中国的第一个建军节,1950年8月1日,毛泽东做出了《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明确告诉全军并要求他们:“我全体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国内革命战争的伟大任务。”“国家的伟大的经济建设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开始。今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除必须解放西藏、台湾及剿灭残余土匪外,主要的就是要进行国防建设,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维持国内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鉴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并从军队中培养大批的从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央决定,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外,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组织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参加文化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扫盲运动,就是从人民解放军开始的,军队首先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影响并带动了全国人民,而且坚持了很长的一个时期。2004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刊登了一幅历史照片,说的是山西省洪赵县1955年12月5日举行向文化大进军的群众大会,在一块很大的农村场院上,蹲着一大片头裹白羊肚手巾的村民,听台上的人讲话,号召农民群众向文化落后的现象宣战,不难看出村民对政府发动的文化扫盲是那么的兴奋与迫切。
    毛泽东倡导的启蒙活动内容丰富,不但有文化识字的启蒙,科学知识的启蒙,还有思想理论的启蒙。延安时期,毛泽东发现,“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怎么办呢?怎么改变这种状态呢?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号召同志们对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加以抵制。”具有深远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就这样产生了。为此,毛泽东带领全党彻底改革了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重新确定“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通过学习和整风,使全党同志认识到,“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怎样检验学习的效果呢?理论启蒙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呢?毛泽东确定了这样一套考核的标准:“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现在我们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通过这次广泛深入的学习运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民族化了,培养了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和学习理论的兴趣。——就凭着这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翻身了。
    启蒙要办的一件事情,是要大多数人学到先进的文化和理论,而且还要让人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如果与此相反,就决不是启蒙,甚至可能是欺骗。那么怎样才能让广大民众在学习文化和理论的时候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呢?几十年来,毛泽东深入探索,借鉴国内外经验,想了不少的办法。毛泽东办过工人夜校,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办过报刊,出版过通俗的文化读物和理论读物。在毛泽东实施的启蒙教育里有这样两条经验,也可以说是毛泽东启蒙运动的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毛泽东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一确定,好比立了一块试金石,一块照妖镜,把真假启蒙搞了个水落石出,一清二楚,谁也别想在启蒙的招牌下藏污纳垢,坑蒙拐骗。从“为什么人的问题”里,毛泽东为启蒙运动确立一项基本的任务,即“唤起民众”;并把这任务交给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既然要唤起民众,那么就要“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由此引申出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这样一个大问题。从而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发展确定了这样一条政治原则:“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
    另一个是毛泽东提出并解决了“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即“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为普及和提高确定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和基本的原则,即无论普及还是提高,“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是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我们还没有能够抛弃背得烂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上,你们只要瞧一瞧我们的传单、报纸、决议和提纲,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常常是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懂得,更用不着说普通工人了。”毛泽东要求,“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由此,毛泽东深刻地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或者说确立了一条美学理论的原则:“领导中国前进的是革命的根据地,不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地方”,因此“愈是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而写的作品,才愈有全国意义”。这两条经验的推广,为启蒙运动增添了新的血液,赋予了新的活力,是对五四启蒙运动脱胎换骨的改造,从中诞生了由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可以说,恰恰是毛泽东的不懈努力,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恢复了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一再摧残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为之输入了新鲜血液,焕发了青春。今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是源于当年毛泽东在延安启蒙运动中提出的那个震撼中国的口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毛泽东在论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就阐明了新文化建设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基本方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了。”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指“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和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在社会的经济、政治中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因而,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更不能是什么别的思想或理论,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文化虽然表现为多种类型和层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不可动摇的。毛泽东多次指出,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地占领思想文化领域这块阵地,这就是我们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化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替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个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了中国任何历史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继承发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繁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早在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纲领性口号,确立了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同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祝辞中,特别强调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后来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反复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搞经济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深入人心,全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在思想文化领域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引起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任务,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政策。要对舆论宣传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实行正确引导,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重在建设,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引导为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和深层次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对那些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要严肃批评,决不能听之任之。对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垃圾和生活方式,要坚决制止,决不能任其泛滥。
    3、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它既区别于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形成的思想道德,也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想道德,同伴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思想道德更有着根本的区别。总结这些年来的实践,分析当前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许多事实证明,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中高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迷失方向,违纪违法,有的甚至成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联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放弃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而导致的严重挫折的沉痛教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在社会生活中,要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3)是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规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在全社会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通过这些思想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4、必须立足本国实际,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继承和借鉴是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人类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而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以其延绵不绝的灿烂成果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只有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仅有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使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倡导和培育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5、必须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
    作为12亿人口的大国,我们不仅要不断丰富精神产品的数量,更要注重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整体态势,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鼓励精神产品创作和生产部门多出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抑制平庸、低劣精神产品的生产,坚决不出不健康的、有害的精神产品。
    多出精品的关键是人才。文化大师越多,传世之作也越多,这是早已被中外文化史的发展所证实的客观规律。没有亚里士多德,就没有古希腊哲学的辉煌;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西方戏剧发展的顶峰;没有孔子等诸子百家,就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思想的活跃期;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就没有把汉字汉语提高到至纯至美境地的唐诗、宋词。正是因为有了鲁迅、郭沫若等一代大师,中国的现代文学才有了时代的“呐喊”和前进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造就文化大师和传世之作的过程。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引导文化工作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创作水平;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力戒浮躁之气,刻苦磨砺艺术,努力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精神产品的生产,既要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既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不能放弃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要加强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宏观调控,把握导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手段,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要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机构和重点文化项目,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向、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世界民族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提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会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一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更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将不同地域、党派、阶层的中华民族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如果我们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弘扬和培育,那么这也不能说完成了任务,这个小康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小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能否结合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大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如期实现。我们常说古代神话是民族精神最早的体现。在我国的神话中,人们可以领略到盘古开天的气魄,女娲补天的艰辛,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的坚毅,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执著……中华民族古老的神话中已塑造了一系列劳动创造世界的开拓者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周易•乾•象传》以天象作比喻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强不息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奋力前进。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在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之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来承传不绝,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前进。深究其中原因,就是因为有“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它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从而推动民族的发展前进。自强不息之所以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就在于它强调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奋斗;就在于它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能够使人安不懈,险不惧,胜不骄,败不馁,锐意进取,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正是在“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的发展、进步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自力更生,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建国以来,我们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奇迹,也与“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顾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之中。经济全球化、交流网络化的大趋势已使文化的闭关自守几无可能;少数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而我国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要在一个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强盛国力,跻身世界民族之列,的确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因此,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当然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复制,也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割裂,而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过去,展望未来,创造性地弘扬和构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体现当今时代特点的中华民族精神。但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片面夸大,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过于夸大,就会以为只凭自己的力量,不与外界交往,就可以得到飞速发展,就会变得闭关自守。我们已经饱受闭关自守之苦,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仅靠“自强不息”就想追上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是不现实的。
    1、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精神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同志曾对“实事求是”从理论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明。邓小平同志还将“实事求是”提到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高度加以论述。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对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只有弘扬和培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当代世界的特点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制定并坚决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改革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拓创新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精神基石、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这是新时期历史给我们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有些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就是使人们富起来。这是很片面的。小康社会、民族复兴决不单纯是经济指标的完成,弘扬和培育昂扬奋进、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也应该是其重要战略任务。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他认为不能用经济建设取代精神文明建设,靠牺牲精神文明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一方面,它给传统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些弱点和不足也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法制也还不够健全,且没有建立一套为国民所普遍接受的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一些党员身上传统民族精神少了,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对社会淡漠、对群众冷漠。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弘扬和培育开拓创新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现代文明的崭新内容,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真正使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艰苦创业、自觉献身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历来以刻苦耐劳而著称于世。“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传说,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怕任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写照。中华民族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史。这一点在中国现代史上尤为突出。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五四”运动开始,历经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不同革命阶段,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部壮丽史诗展开的过程也就是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从微观角度看,上述过程中的许多事件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且以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为典型。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
    要在我国目前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其艰难困苦是不言而喻的。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我们民族历来有把个人、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传统.。诚然,这种观念曾为统治者利用来为他们的既得利益服务。但是,在国家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关头,这种把国家民族命运摆在首位,重群体,轻个体,甚至为国家民族存亡不惜献出宝贵生命“舍生取义”的精神,其积极意义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应如此。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这是对艰苦创业、自觉献身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弘扬。
    3、宽厚和平的“和合”民族精神是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宽厚仁义、崇尚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内部,我们要“宽”,通过“宽”来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亲和力。《周易•坤•象传》中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子夏日:“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古人所说的“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冤家宜解不宜结”等,都表示了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对于团结的推崇。古代汉语中,与今天人们所谓“团结”意思最为接近的概念是“和”。最为典型也是人们最熟知的说法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和衷共济”等。“和”的意思是相安、谐调,即不同的东西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宽厚和平精神表现在,首先,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尚书•尧曲》主张“协和万邦”。这种宽容精神,使中华民族酷爱和平,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次,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正确的民族政策是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生动体现。再次,在文化问题上,中华民族广撷百家,通融诸说,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如中国历史上的佛学东传、西学东渐,儒、佛、道诸家长期并行不悖等等,就是这种兼容精神的奇葩。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为和谐、和睦、和平、祥和之意,“合”指汇合、联合、融合等意。二者之结合——“和合”,便既有团结、协作的蕴意,又有融凝化的含意。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一个个都没了踪影,只有在尘封的历史典籍中才可以读到它们的名字。而为什么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同样古老的大国,却巍然屹立、且青春焕发、生机勃勃?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和合”成一统,而其他国家却缺乏这种“和合”精神。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大一统格局无疑更加巩固和强大。当然“和合”不是无差异,无矛盾。史实有证:秦汉以来二千多年历史中,统一时间占三分之二,分裂时间占三分之一;统一是主流,也不是没有分裂。依据辩证观点,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分、合乃事物的两个方面。“和合”思想的出现,正是反映了历史上人民切盼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愿望。现在,国家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事业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香港、澳门业已回归祖国。而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全中国各族同胞未竞的事业和心愿。千百年以来.,普天之下的炎黄子孙都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反对分裂、动乱和内战,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是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继续繁荣,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合乎民心,顺应潮流的,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民族精神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从毛泽东的启蒙运动思想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解放浪潮(下)
·下一篇:特稿:呼吁和平签名送交朝韩使馆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特稿:以史为鉴向左转
·特稿:为红色精神在上海的弘杨作贡献(组图)
·特稿: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夏斐然: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特稿: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看望慰问守护重要红军遗址的困难群众
·特稿:《红梅赞》、《长江之歌》响彻在榨菜故乡—两江广场送欢乐下基层2012中国文联在
·特稿:徐建平、马继奋参观一代伟人刘少奇故里景区(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2012年迎新春诗歌四首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黄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杨文忠: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甘心田、吉卫红、张胜利、魏静:淮河源头红军花(组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从周总理处理“两件衬衣”看作风纯洁性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