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记者 董宇/摄)
中央编译局,坐落在北京市西单附近。与周边的繁华比起来,这里显得十分安静,有着独特的气质。
中央编译局是党中央的直属机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和1949年成立的中央俄文编译局,1953年更名。作为党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多语种对外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及领导人著作、研究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道路、收集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重要文献信息资料是中央编译局的主要任务。
今天,数十家中外媒体记者来到中央编译局进行采访。对于这个低调的部门来说,还是第一次。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介绍了部门的职责,通报了近期的工作,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罕见“马恩手稿”将公开展示
在采访之前,记者首先参观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长久展示马克思主义编译、研究、出版和传播的展览馆。展览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据介绍,整个备展工作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
该展览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革命伟人、历史选择、星火燎原、艰难岁月、延河之光、理论宝库、时代强音和薪火相传。记者发现,展览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中央编译局新购得的两份马克思手稿以及恩格斯亲笔题名和签字的明信片以及两本著作。
谈到这几份珍贵的手稿和著作,衣俊卿难掩激动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绝大部分已经“名花有主”,大概三分之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三分之一在俄罗斯,我们能看到这些伟人的真迹十分难得。当我们拿到这两份手稿,有80多岁的翻译家热泪盈眶,说“我翻译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马克思的原稿”。
据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将长期向公众免费开放,它也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窗口。
图为展览馆内展示的恩格斯亲笔题名和签字的明信片原件。(记者 董宇/摄)
“坐得住冷板凳”很难
中央编译局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他们也被称为“高端理论翻译和研究人才”。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金海介绍说,第二批资深翻译家全国有160多名,编译局就占了94名,也就是说著名的翻译家大多在编译局。
就是这样一批“著名”的专家,却很少能有人能说出他们的名字。
衣俊卿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它要求外语水平高、而且不仅会一种外语,二是要有理论背景、理论水平高,这些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会很难很难。除此之外还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历史背景。
在发布会上,衣俊卿讲了老专家张钟朴先生的一个故事。张先生作翻译时,发现当时马克思写到中国的茶叶传输路线时候,有两个地名怎么也搞不清,对不上。然后他就到广东调研,找到一个方言专家才发现这两个地名,原来是先用客家话说,然后用英文翻译出来,英文又转成了德文,马克思读了德文,后来又翻成俄文,我们又从俄文翻译过来,根本找不着边。衣俊卿说,为了两个词要动用多少知识才能解决?这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之不容易可见一斑。一个人要能选择这个事业,终身为它献身,能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
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场”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从未停息,有记者问衣俊卿局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从容地说,如果回顾一下20世纪,人类确实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又纷纷退场,但是有一种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大概喊了一个世纪了,如果一个世纪人们都在说一个东西过时了,恰恰证明它没有过时。如果它真的过时了,就不会在一个世纪中反复地说起它。
衣俊卿说,马克思主义经常会在人类面临重大的问题、困境、危机、转折时出场,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尘封在书店中的《资本论》突然脱销了。前不久中央编译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叫宫川彰写的《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