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王殊同志出任驻西德记者。当时中国和西德还没有建交,西德是西方一个重要大国,去西德的记者担负着重要而艰巨的调研任务。军管小组认真研究后,认为王殊同志能担此重任。他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长期在国外分社工作,很有经验。他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工作积极认真,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但在当时“派性”和极左思想影响下,不少人反对这项任命。军管小组反复做工作,最后决定派王殊同志赴西德上任。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殊同志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外交工作者,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他在西德工作期间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中央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情报,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谈了两个多小时。毛主席还亲自递烟给他,王殊同志没舍得吸,想留作纪念,被在场的乔冠华部长吸掉了。不久,中国和西德正式建交,王殊同志成为我国驻西德首任大使,以后又升任外交部副部长。这是新闻工作者不可多得的荣耀,也是新华社的光荣。
周总理直接指挥新华社工作
周总理非常重视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不仅对军管小组下达大量有关指示,而且经常亲自审批重要稿件。在五年多的军管期间,新华社的的宣传报道工作都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凡是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都是报送总理亲自审批。比如“9.13”事件,总理得知林彪出逃后,当夜就将张纪之同志叫到人民大会堂,要新华社采取紧急措施,凡有关林彪的新闻报道一律扣发,并要新华社特别注意观察前苏联、蒙古方向的动态,有情况立即报告。张纪之同志回新华社后立即召集国内部、国际部、参编部、对外部、摄影部和电务处等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开会,传达了总理的指示,要求他们亲自值班,严格把关,扣发所有有关林彪的新闻报道,并要电务处增加电台,加强对苏、蒙方向的观察。当得知林彪的飞机在蒙古坠毁后,总理又对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了周密细致的布置。林彪事件公开前,特别是1971年的国庆节,涉及到林彪的新闻特别多,都是总理审定发不发,报纸登什么位置、用什么标题等,总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
周总理对新华社的外事工作也很关心。“文革”初期新华社对外活动几乎中断,军管后期对外活动陆续恢复,先后邀请了不少国外新闻代表团及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总理很支持这项工作,亲自接见了很多代表团。墨西哥《至上报》社长来华访问时,独自经英国飞中国,一下飞机就要求周总理接见他(原计划没有安排总理接见)。他被接到北京饭店,哪里也不去,非要见周总理,否则就要马上回国。经请示,周总理答应接见。这位40多岁的社长非常高兴,来时的便装马上更换成了整齐漂亮的西装。到了大会堂接见厅,开始有点紧张,随着总理与他的热情交谈,他完全放松了。总理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回答了他的很多问题,他非常满意,更是敬佩周总理。回到饭店当夜就把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周总理亲自审阅了他的记录稿并让转告谢谢他。回国后,他在墨西哥最大的报纸《至上报》上发表了周总理的谈话,影响很大。不过,事后总理批评了外交部和新华社:以后不要轻易向外宾许愿,以免被动。
文化大革命对全党全国都是个大考验,新华社不是世外桃源,也不例外。但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直接领导下,新华社是幸运的。军管后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执行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新华社劫后荣生,避免了大难,值得庆幸。回顾这段历史,我对周总理的崇敬之心、感激之情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