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的。毛泽东坐在这张特制的沙发上饶有兴趣地与尼克松谈起了哲学。此时这张特制的沙发,或许印证了它的特殊功效,它的舒适,让此时虚弱的毛泽东不必太在意身体不适的事情。总之,毛泽东谈话十分专注,他的侃侃而谈,使来访者忘记了主人是一位已经79岁高龄且卧病在床的老人。尼克松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他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尽管他说话有些困难,他的思想仍然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却延续了近一个小时。” 会谈之后,经过双方谈判,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并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基辛格后来回去琢磨发现,上海公报里每一个段落,都相应有毛泽东在晤谈时说过的一句话。只是会见结束时,毛泽东已十分疲劳,他足足在沙发上坐了30分钟,才上床休息。
同样是在这张特制的沙发上,1972年9月27日,毛主席接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是在这张沙发上,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会见了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毛泽东在他长期以来的思考和判断基础上,根据苏美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借会见这位非洲客人之机,正式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揭示中国作为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支主要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坐在这张沙发上接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此后,这张沙发,因主人病情日益危重,不得不功成身退。
毛泽东晚年外交战略策略的重大突破,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张特制沙发是这段历史的最好物证,也是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