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本报记者 何方/文图
寻访红色足迹
编者按:重庆这片英雄土地,拥有太多值得回味的红色往事———从半个多世纪前的红军时代,一直到大笔书写当代红色历史的今天,无数先驱者的足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从今日起,本报将逐一寻访重庆境内,或与重庆发生过联系的红色故事发生地,钓沉气壮山河、慷慨悲歌的英雄往事,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精神支撑。
76年前的盛夏,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贺龙、关向应曾经建立起4处苏维埃红色政权。
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六军团在南腰界胜利会师,8000红军扎满了方圆20里的村村寨寨,留下了一段段红色往事。
76年后的今天,记者顶着烈日,寻访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院坝两棵花红树,是当年贺龙亲手所栽
南腰界乡地处酉阳最南部,记者从县城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其间穿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才抵达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
当地村民说,司令部旧址原叫余家桶子,是清末秀才余兰城的住宅。“红三军进驻余宅后,在房屋四周用条石、火砖砌成高2.8米、长278米的围墙。现在,院坝中还有两棵当年贺龙栽的花红树。”南腰界乡党委书记石华介绍道。
1934年6月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开辟以南腰界为中心的苏区,在南腰界、唐家溪、大坪盖、龙池4个地方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8月1日,南腰界区苏维埃成立大会召开,苏维埃就设在红三军司令部。
年过九旬的老人吴明贵说,当年国民党军队在南腰界强吃强赊,调戏妇女,欺辱百姓,搞得人心惶惶。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组织民众与土豪、恶霸斗争,开粮仓、分田地,极大鼓舞了乡亲们的革命热情。
发生在冉家祠堂的一场歼灭战
在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正面的砖墙上,复原了当时两幅标语:“活捉冉瑞庭,誓为革命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消灭冉匪武装,武装工农自己”。
提起标语,南腰界文史专家陈传华讲述了一段故事。
1934年8月初,贺龙率红军主力到印江、淇滩迎击来犯之敌。躲在大山中的南腰界伪团总冉瑞庭和儿子冉崇侯,趁机带领土司武装窜回南腰界,残杀红军留守人员、伤病员和游击队员。
贺龙闻讯后,马上派钟子廷率红十二团连夜返回南腰界,分三路包围了冉瑞廷的老窝冉家祠堂。
冉瑞廷马上逃跑,来不及逃走的冉崇侯挟持100多名乡亲退入冉家祠堂。祠堂的墙全部用坚固的条石砌成,四角还设有碉楼,配有轻重火器,易守难攻。
红军只围不攻,断其粮草和水源,团丁们最终被迫放出挟持的乡亲。9月12日晚,红军用土炮轰塌了祠堂石墙,突击队员冲入院内,冉崇侯被击毙。
电台出故障了,从国民党伪报纸上获知我军消息
1934年8月7日,红军第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江西遂川突围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于10月经湖南桂北进入贵州东部。
由于遭到十倍于己的重兵围堵,甘溪一战,红六军团损失惨重,兵力从近万人减到3000人,迫切希望与红三军会合。
此时的红三军,也期望改变孤军作战的处境。但此时南腰界唯一的电台出了故障,与中央断了联系,红三军、红六军团都相互不了解对方情况。
直到当年10月上旬的一天,国民党伪报纸登出一条消息:“江西萧克匪部第六军团窜入黔东,企图与贺龙匪部会合”。贺龙、关向应经过反复分析,认为这条消息是可靠的,于是兵分三路主动去“碰”红六军团。
10月24日,贺龙、关向应在贵州印江县接到了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两天后,两军团所属各部队陆续到达南腰界,8000红军战士扎满了方圆20里的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