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其他革命老区发展经验,使我县老区建设工作更上新台阶,2010年11月3日—10日,由县政协主席刘志新、县老促会会长王大武带队,县老促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一行9人,赴西安、延安、兰州等地就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等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查阅资料,了解了延安等革命老区发展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启发颇多,收获较大。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及我县相关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延安等老区发展的经验和特色 这次学习考察的西安市、延安市、志丹县、兰州市等都是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同属革命老区、同为贫困地区、同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但是老区人民积极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老区牌,举生态旗,发掘资源,走特色产业富民之路,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延安精神、时代相传是老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1935 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安,此后十三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起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它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精神,白求恩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原生形态衍化而来,包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色。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令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旧居里那架在炕上的床和办公桌上的煤油灯,周恩来旧居里那绑着铁线的床和旧皮衣照片,朱德旧居里那默默无声的纺线车和补满布丁的旧棉袄,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画卷,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真实体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精神动力。革命胜利后,尽管陕甘宁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多数的老区依旧贫困,但老区人民没有丢弃延安精神,他们从强势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头的延安精神,没有索求“特殊政策”而等、靠、要,也没有因为是老区人而傲慢,所见所闻,都是老区人民的简朴、勤劳、诚信与好客,热情诚实,买卖公道,就连公路上行驶当地车辆也明显让人体味到遵规守矩、主动礼让的社会风尚。延安精神弥漫着老区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也冲击和感染着每一个到延安的客人,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延安精神没有过时,她激励了老一批革命家取得了胜利,也正在激励着老区人民勤简持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丽革命老区。 (二)资源转化、产业支撑是老区脱贫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家政策扶持只能扶一时,不能扶一世,老区要发展,还得发掘和依靠自身资源,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志丹县,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样的道理。志丹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原名保安县,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更名为志丹县。1937年7月至1937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生活战斗了7个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该县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辖6镇5乡1区1个等道办事处,总人口14.5万人。到1987年以前,仍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316万元。1988年,中央领导李鹏等到该县视察,发现该县虽然为革命老区县,拥有富足的石油等矿藏资源,但当地相当贫困,于是研究同意可由当地自主开发石油等国家矿产资源,从而揭开了志丹县发展的序幕。到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1.08亿元,财政收入达27.3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4.01亿元,石油产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2%。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志丹县不满足现状,以石油产业为依托,开始以工业反哺农业,县委政府出台鼓励优惠政策,实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马铃薯产品深加工等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同时反哺文化、教育等,使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该县连续五次被评为“西部百强县”(列第17位)和“陕西十强县”(列第4位),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称号。而同是延安市老区县的黄龙、宜川等县由于没有启动可用资源的开发,目前仍处于贫困线,2009年财政收入仅1000多万元。 (三)主动争取、区域合作是革命老区发展的基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