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还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研究队伍。在这批队伍的研究下,形成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几十部专著与千余篇论文中。在资料积累、生平研究、整体评价、作家作品研究、区域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接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王春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者):同样是中国的乡村世界,为什么在不同作家的笔下表现却迥然不同?如果说鲁迅笔下的乡村是真实的,难道赵树理笔下的就不真实吗?其实小说创作是作家从自己特定的角度出发的文化想象行为,所以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中国农村文学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近百年的乡村小说史大体可以被分为五种不同的叙事模式: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叙事;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田园叙事;三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十七年文学中的阶级叙事;四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家族角度切入生活的家族叙事;五是全球化时代的村落叙事,例如毕飞宇的《平原》等。
赵二湖(赵树理之子):赵树理和文学的关系,更像是古代文人与文学的关系,他不像今天的作家,更像是古代的士。在我的记忆中,他一年有七八个月都在基层,一大半时间可能做的都是与文学无关的事。他的这种写作方式和今天的许多作家、一般文化人都不一样。我认为,赵树理的骨头是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肉是他写作的通俗化、大众化,而肉是附在骨头上的。
刚才很多同志都提到,我们对赵树理的研究不能止于研究,要通过研究来推进我们的发展,当然首先要推进文学创作。赵树理是一个作家,他创作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是有原因的。那么我们的创作能从赵树理身上汲取到什么积极有益的东西?我觉得这是赵树理研究应该承担的课题,也是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第一个就是责任感,赵树理认为自己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有着相当大的责任,是有担当的。当前的创作观念比较复杂,人们接受的价值形态比较多样,我们原来强调的一些东西被弱化了,但我认为所有有责任感的、有作为的作家和艺术家还是应该有赵树理的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用我们的创作来推动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具体到我们山西就是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并不是说要用文学创作去直接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而是说要有这种责任感。第二个理解就是赵树理的人文情怀,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老百姓,而是化作了老百姓血液当中的一分子,所以他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和老百姓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也正是目前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日渐淡化、麻木和忘却的东西。赵树理的人格在今天同样是意义深厚的,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直射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卑怯的东西,同时让我们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