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作协、晋城市委宣传部、中国赵树理研究会、晋城市文联等部门在晋城市召开了“纪念赵树理逝世40周年座谈会”。
赵树理一生用自己的人生方式、创作实践和审美构成,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深刻的阐释与杰出的贡献,影响了整整一个文学时代,并对当代的中国文学仍然不断地产生着影响。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追忆了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成长历程、坦荡人生、质朴情怀、创作经验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缅怀这位一生为农民写作的“人民作家”。
杜学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我认为赵树理除了是一位作家之外,他还是中国现代汉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从语言开始,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型开始的,在这个转型这程中,存在一批先行者和倡导者。比如鲁迅,但鲁迅的白话文还有很明显文言文的痕迹,再比如说胡适,他是最早用白话文来进行诗歌创作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他的白话文有过于白话的倾向。在怎样实现文人群体和普通群众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来沟通这一个关键的环节上,就是以赵树理的创作为代表的,是他使得现代汉语更加规范,更加成熟,同时把文人创作和民间的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老百姓能看懂,这应该是个相当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对赵树理进行研究的话,我们发现赵树理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乡土派作家,他对中国文学的传承有着关键性的贡献。如果把他放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赵树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恰恰处在一个中国文化从旧到新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的阶段他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所以我们还有很多课题没有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可以发展,关键是我们的视角和方法。
康吉仁(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树理用他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创作思想和人格魅力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籍和地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同时,他的创作还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可以说,赵树理是20世纪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的语言大师。
大家知道,一个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内涵的竞争。赵树理诞生在晋城,成长在晋城,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晋城,是晋城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名片。当前,我们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研究赵树理、宣传赵树理、学习赵树理,对于繁荣晋城的文学艺术,提升晋城的文化形象,推动晋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占平(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赵树理逝世到今天的这40年,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可能是比较短暂的,但是我觉得在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这40年却是值得书写的那么一段特殊的时期。40年中,中国文学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很多重要的作品,而我们山西文学界可以说是和全国的文学走向同步的。大家都知道,从新时期以来,我们省里可以说是五代作家共聚一堂,共同铸就了我们山西文学大省的地位。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变化,可能和赵树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大不相同,当代作家在艺术追求上也与赵树理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赵树理的文学精神一直是我们山西文学界40年来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我们山西文学界的灵魂。正是在赵树理的文学精神以及他崇高的人格影响下,我们山西文学界才走过了40年,走出了我们山西现当代文学史上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纪念他,对我们山西文学界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我们山西省作家协会来说,这几十年来的工作重心一直延续着赵树理所倡导的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代言的道路。作为全省文学界的组织和服务单位,我们省作协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一如既往地把赵树理作为我们的旗帜,作为我们的灵魂,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坚持下去,为我们山西文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我们山西建设文化强省,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冯裕民(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赵树理是晋城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晋城的重要文化品牌。时光荏苒,晋城人民对赵树理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与日俱增。2006年,在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晋城市就推出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和上党梆子戏《赵树理》,再版了《赵树理全集》,召开了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创作研讨会,修建了赵树理文学馆。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打造赵树理文化园区。这一系列活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赵树理的怀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举赵树理旗,走赵树理路”,成为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打造赵树理文化品牌也成为晋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董大中(省作协荣誉委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树理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他创造了一个时代,就是“赵树理时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文学时代,包括唐诗宋词,也拿不出某一个人可以做代表,但是从上世纪40年代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这40年的中国文学有这么一个人做代表,这一个人就是赵树理,他是这个时代的旗帜,也是这个时代的灵魂,这个时代的良心。
赵魁元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晋城市赵树理研究会会长):历史不能忘记赵树理,是因为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今天需要赵树理是因为党和国家需要赵树理这样的作家,老百姓需要像赵树理那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不仅创作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而且为他们的利益敢于抗争的代言人。研究赵树理就是要与时代相结合才有意义。
张不代(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把赵树理当做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树立起来的典型,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在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赵树理的某些观点,但赵树理走他这条独特的文学道路远比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早得多。我总结赵树理的精神是“三良”,良心、良知、良能。赵树理为什么能保持时代和历史那种良心良知,因为他和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农民问题敢于上书、敢于独立思考,在那个时候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总结,发扬、继承赵树理精神。
张石山(作家):鲁迅先生一直强调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但这除了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还有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说你要有良知,但必须还要有良能。我佛要度尽肉身,我们作家也经常说要穿透自身,才能抵达彼岸,我们如何抵达彼岸,赵树理努力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融入到上世纪30年代那个文化圈后,就已经在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了。赵树理把《阿Q正传》拿回去给他的父亲看,他的父亲还是有文化的、识字的,但根本不爱看,也看不懂。这就是个问题。找到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懂,喜欢看?赵树理经过思考后决定农民怎么说话怎么思考,我就怎么写。这样你认识字,就能看懂了,你不识字,别人给你念一下,你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就是要用他们的语言说他们的事,做到雅俗共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如果静下心来看看赵先生的文字,你会发现里面的功力深不可测,没有巨大的文学功底,写不出那样的语言。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不仅仅是文学的时代,更是结束了工农失语的历史 ,开创了人民可以讲话的时代,所以他是伟大的。
李骏虎 (省作协创研部主任、《中国赵树理研究》执行主编):作为一名小说作者,我想从创作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赵树理文学成就的认知。
作家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作家,赵树理为什么是大作家、是大师,而我们不是呢?为什么他之后的一代代人都不如他呢?我认为,与赵树理这样的大作家相比,当代作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向度的高度不够;其次,没有赵树理那样的社会情怀。据我对赵树理的浅显了解,他好像说过自己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也就是说作家对现实生活,对这个时代的发展,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推动理念。西方好多大作家也是这样,雨果也好、巴尔扎克也好,他们都是对时代有积极感触的作家。
我感觉在今天的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在整个文化教育当中,赵树理实际上正在成为一个谜。以前赵树理是属于人民大众,后来是属于研究所的,再后来是属于作家的,但是到现在他实际上正渐渐成为一个谜,80后这一代,对赵树理了解的人就很少,到了90后,可能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谜,成为一个历史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当代对赵树理的研究应该偏重于继承,偏重于指导,如果将赵树理的血液融入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精神和血脉当中的话,他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发展地对其进行研究。
傅书华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国内新时期的赵树理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82年,这一阶段重在重新评价与资料挖掘;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是对赵树理研究的全面拓展与深入;第三阶段是1991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是平稳发展与相对萧条;第四阶段是2006年至今,其特点是研究升温。比较重要的会议是1982年、1986年、1990年、2001年四次赵树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06年分别在晋城与长治召开的学术讨论会。重要的研究机构是1992年成立的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出版了《赵树理研究通讯》,又于今年出版了《中国赵树理研究》,虽然是个内部刊物,但是质量很高。1988年山西长治市成立赵树理研究会,出版《赵树理研究》季刊至今。2006年晋城成立赵树理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