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里战斗是一场辉煌的战役,更是一场惨烈的战斗。美军“北极熊团”3191人被全歼,英勇的志愿军也伤亡了4300人,用他们可贵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据记载,新兴里战斗时,朝鲜的夜间最低气温达零下35度,志愿军27军80师在战斗尚未打响前就因严寒减员多达700余人,据称整个新兴里战斗中的冻伤冻亡数几乎接近阵亡数。
今天已经难以想象,来自四季皆夏的海南岛的陈兆顶烈士,是如何只穿着一件单冬衣,忍受着零下35度的严寒,冒着美军猛烈的炮火在长津湖旁进行战斗的。也许他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许他在从未见过的严酷寒冷中倒下了。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清长之战》中评价道:英勇的志愿军,可能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在那些名留史册的著名战斗中,还有好几个海南人的身影。万宁和乐镇烈士黄关金,任15军排长,牺牲于上甘岭战役———不知道他是否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唱起过“一条大河……”。
还有海口海秀镇烈士李建昌,牺牲于上浦坊战斗;海口琼山区府城镇烈士许志光,牺牲于开城战斗;海口烈士王明忠,牺牲于鱼隐山战斗;琼海博鳌镇烈士林华盈,牺牲于川南战斗……
海南烈士中最后牺牲的是海口人王明忠,志愿军33师99团班长,1953年6月在战斗中牺牲。此时,距战争双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仅剩下一个多月。
北国处处埋忠骨 珍贵名册忆英雄
海口甲子镇的抗美援朝烈士吴业忠离家赴朝之际,儿子吴田川才几个月大。1951年,28岁的吴业忠在朝鲜牺牲,他离家前对儿子的匆匆一瞥,还没有来得及在吴田川稚嫩的记忆中留下任何清晰的影像。
60年过去了,吴田川头脑中的父亲依然是一团挥之不去的模糊形象。父亲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东西?墓地在哪里,墓碑是什么样子?吴田川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依靠想象他也得不到答案。
这个问题,这本名册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也都无法回答。
根据记载,志愿军阵亡者大多是在战场附近地区就地掩埋的,留待战后妥善安葬。朝鲜停战后,志愿军开始寻找烈士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和移墓的工作。目前,除了部分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和因伤回国治疗身亡的志愿军官兵安葬在沈阳、丹东等地外,18万烈士大多数都永远安息在了朝鲜,主要包括集中安葬的8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以及62处志愿军墓地、243个烈士合葬墓等,分散在朝鲜各地。
哪一处有海南烈士的墓?无论是我省民政部门的寻访,还是研究者对资料的查询整理,都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对海南参加抗美援朝的历史颇有研究的退休干部郭绍明表示,在战况激烈、谁都无法完全掌握战场的战斗中,准确统计阵亡者的数量是不太可能的,在战后要将临时掩埋的阵亡将士全部找到集中安葬,也是不太可能的。还有相当数量的战士,在激烈的战火中已经找不到或无法辨认他们的尸体,也就无法安葬,多是列为失踪人员。
琼海烈士李明和海口烈士周明伦就是两名失踪人员,后来分别在1957年、1982年被追认为烈士,他们的墓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直到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境内仍不时发现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他们都是无名烈士。在名册上的76人之外,还有15名海南烈士,也属于这个行列。
吴田川回忆,得到父亲牺牲的消息,母亲李明珍没有告诉任何人,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直到他12岁那年,母亲才告诉了他真相。而今86岁的李明珍已是迟暮,身体不好,不时要去医院治疗,每月发放的烈属优抚金常常不够用。
今天仍在人世的志愿军老战士和志愿军烈士家属,大都已是耄耋之年。虽然一些人的晚年生活并不太好,但在海南日报记者的采访中,他们对当年的抗美援朝更多是无比的怀念,而少有个人的怨言。
据省民政厅优抚安置处介绍,目前对于在乡抗美援朝烈属,农村地区的每年可享受优抚补助4760元,城镇地区的每年7940元,志愿军老战士的优抚补助标准也大致相当。近年来烈属的优抚标准不断提高,近期又要进行上调。此外,在抗美援朝60周年前夕,民政部门还向在册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抗美援朝烈属额外发放了1000多元的生活补贴。
对于这些从海南走出的“最可爱的人”,我们能做的确实很少。但即使不断提高的微薄的补助金和这本费尽周折中诞生的薄薄名册也表明,今天的人们依然无比珍重地将抗美援朝的历史镌刻在共和国的记忆中,以此告慰18万志愿军烈士的英灵。
|